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要闻

新民洲:充满希望的绿洲

发布时间:2013-03-27 10:1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王红卫 孙肖苏 刘兰明 钱华明 谭艺婷 王鹏程 通讯员 梅永生

        编者按:

        春去春又来。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市管县体制和调整行政区划的报告。经国务院批准,镇江改为省辖市,丹阳、丹徒、扬中、句容划归镇江。新体制自1983年3月1日起正式运行。

        沧海桑田。三十年来,镇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

        在镇江行政区域调整三十周年之际,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特别策划“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织本报记者编辑下基层、访企业,走到田间地头,走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更独特的角度,报道更美的风景,采写更多的新闻,生动展现镇江发展的辉煌成就。

        从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行走在镇江的边界线,通过我们记者的笔和镜头,充分展示沿镇江边界线的乡镇、开发区的发展亮点特色,挖掘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并通过现场踏勘采访,展现“四大行动计划”在城乡各地建设的火热场景,反映各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生动实践,真切表达基层干群的愿望和呼声。

        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组报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家乡全貌,认识我们的美丽家园,增强读者热爱家乡、建设镇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凝聚共识和力量,早日把镇江建成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这条青春路,眼下还只是一条一米宽的小路,可是,你能小看它吗?它不正是整个共青团农场的缩影吗?青春路,是崎岖不平的路;青春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的路啊!”

        51年前,著名作家袁鹰在新民洲采访时,尽管洲上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江北陆地相连,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建设者们却为这条“小路”起了个大气的名字,唤作青春路。随着反映镇江知青开垦江洲的报告文学《青春路》在《人民日报》发表,新民洲以及洲上这条“青春路”逐步广为人知,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

        51年后,“青春路”已经“长大”——宽30米、双向4车道、全程7公里,是一条标准的景观大道——新民大道。

        昨天上午,本报记者从中山东路出发,经过长江路、润扬大桥、苏北沿江高等级公路,进入新民大道,深入到这个“堆”满故事又略带神秘的新民洲。

        此时的新民洲,早已不是袁鹰笔下的景象,历经半个世纪的沉浮变迁,这个一度被聚焦、一度被遗忘的“江北之洲”,突破了历史羁绊,实现了精彩转身,重新站在了大发展的机遇路口。春色江南,草长莺飞,眼前这里已是一片看得见的“希望绿洲”。

        追忆历史: 这就是当年知青上岸的地方

        远眺,焦山挺拔的身姿影影绰绰;近看,浩浩长江上船舶川流不断。而脚下,则是新民洲大堤的最西段,与扬州交界。这里正是上世纪60年代镇江知青跨江而来的上岸之处。

        故事就从这个长达13公里的环洲堤坝说起。

        1962年,在“向新民洲进发”的号召下,20岁出头的周绍庭与来自镇江的1200多名青年工人一起,身披大红花,满怀希望来到了新民洲,成为第三批下放青年,开始了垦荒生活。

        “那时候的新民洲就是一片芦苇滩,我们住在用芦苇搭的棚子里,白天出门一不小心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芦苇太高、太多了。”“一来就是筑堤,这个9米多高的长江防洪大堤都是我们一筐土一筐土挑起来的。大堤是新民洲的生命线,没有大堤,洪水一来,什么房子都没了。”“那时的艰苦,现在的人想象不到……”已经70多岁的周绍庭说着说着,眼眶就湿润了。

        从1960年到1975年,陆续有4000多名来自镇江的知识青年和年轻工人来到新民洲,成立了共青团农场。靠着他们的辛勤劳作,硬是把3万亩芦苇地变成了肥沃良田,把“难民洲”(知青到来前洲上只有一个村子,名叫红旗村,都是解放前从外地逃难来)变成了镇江的“粮仓”。

        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来了又走,在来来去去、停停留留之间,一段历史不觉间就走进了一代人的回忆。听着老知青们“从前的讲述”,眼前却矗立着真实的变迁。

        长江南移,当年知青们修筑的大堤已成了“内环公路”,长江与公路之间广阔腹地被规划成了5.05平方公里的新民洲港区。离知青上岸处不远,塔吊林立,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总投资25亿元的公共码头项目,一期工程已近尾声,今年6月有望开港,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公共码头建成后将新增9个万吨级码头,吞吐量达到3000万吨,成为镇江又一个内江“大港”。

        与公共码头紧邻的是鼎盛重工,这个2007年投资、2008年投产的新民洲第一个工业大项目,去年完成了10亿元的销售。

        新民洲与中国绿化基金会、浩远集团联手打造融度假休闲观光、商务社区、养生养老居住为一体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也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半个世纪,又一个“轮回”,老一代知青的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今日新民洲公用码头港口塔吊雄姿。 王呈 摄

吐露心声: 50年的“回家”路历经坎坷

 
采访老知青 王呈 摄

        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民洲港口产业园区管委会,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与它仅隔一条马路,坐落着前年刚刚建成、也是新民洲第一个居住小区——12万平方米的民心家园。它现在是共青团农场职工和红旗村村民的新家园。在这里我们遇到了老知青王一新。

        上世纪70年代的“回城风”,曾让已在农场成家落户的王一新羡慕不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回城工作,但年已七旬的他现在则认为留下来是正确的选择。“这里通了自来水,住上了宽敞楼房,小区配套设施齐全,与城里的小区一模一样。”更为重要的是,王一新退休后每月有近2000元的退休工资,还承包了800多亩田,只需要动动嘴,指挥工人帮着干,一年就有数十万收入。他不无自豪地说,“我还有能力为在城里工作的小儿子买房还贷哩!”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王一新一样的心路历程,年轻时曾经想回城、想逃离,认为城市才是最好的归宿,但时过境迁后,蓦然回首才发现——“爱情,青春,都留在了这里,新民洲就是最温馨的家园。”

        与知青们一样,新民洲的“归家”之路也不平坦,它一度被镇江管辖,又一度划给扬州,还曾长期归于省农垦集团旗下,被“连云港分局”、“南通分局”代管,直至2002年初,江苏省国营共青团农场才正式划归京口区管辖,经过50多年的“颠沛流离”,新民洲才最终找到“归属”,并在共青团农场的基础上升级为新民洲港口产业园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发展。

        没有路,经过无数次沟通,最终从扬州借道,把最初的“青春路”拓宽成了四车道的新民大道,与沿江高等级公路无缝对接。没有自来水,经过无数次的协调,最终从扬州接来了管道。新成立的园区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3条10千伏供电专线、200毫米管径污水管网、天然气网等,让新民洲人第一次拥有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王一新说,我在这里的日子不比回城的老伙伴差,不仅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新一轮的港区开发,又让新民洲充满增值潜力,成了名副其实的“希望田野”。

        2009年,新民洲又获得交通运输部、江苏省人民政府《镇江港新民洲港区总体规划》批复;2012年,《新民洲镇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复,新民洲第一次出现在镇江乡镇总体规划上,为项目引进扫清了审批障碍。

        展望未来: 这里是镇江发展的新增长极

        “稀缺的原生态环境,优质的深水良港,知青的精神财富,是新民洲的三宝。”新民洲港口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仇洋进一步总结说,从1960年到2002年,是新民洲第一次腾飞,芦柴滩和荒草地变成了一方方良田;从2002年起迈出了“二次创业”步伐,正在从传统农业集聚区向“港区+生态区”的新型城镇化升级。

        新民洲有可用深水岸线约4.5公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新民洲人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集海洋工程及其配套、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基本成型,建设成为省内有重要地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港区。形成以百亿以上销售企业为龙头,10亿以上销售企业为中坚,超亿元销售企业集群,年总产业规模超500亿元的产业结构。

        穿行于新民洲之上,绿色扑面而来。

        星罗棋布的大小河流,知青们留下的成片林木花草,上万亩的农业基地。莺飞草长,正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态,是新民洲重要的特色品牌。仇洋说:“我们就是要把新民洲打造成生态示范区,加快与绿基会、浩远集团的全面合作步伐,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10平方公里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打造,生态健康养老产业初具规模,总投入不少于100亿元。”

        乐观的新民洲人这样看待未来:今天的新民洲,有条件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开阔的视野看待和审视自己的未来。比起物质财富,新民洲精神以及知青们用血汗树起的丰碑,是我们拼搏前进的不懈动力。

        ■ 资料链接:

        新民洲位于长江北岸,是一座与焦山隔江而望的半岛型沙洲,离扬州21公里,距离镇江交通距离37公里,直线距离3公里,南接长江主航道,北临苏北高等一级公路与宁通高速,西距润扬大桥仅20公里。

        行政区域面积24.5平方公里,实际面积约20平方公里(2000公顷)。下辖1个红旗村,现有总人口约2000人。

        公用港区:新民洲公共码头,项目一期2个5万吨级码头泊位,计划2013年上半年投入运营,设计年吞吐量230万吨。二期计划建设4个5万吨级公用码头、7个千吨级泊位港池,设计年吞吐量约774万吨,计划2013年内开工建设。

        海工基地:镇江市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由市政府于2009年批准成立,由新民洲港口产业园管理。规划面积为3234亩,以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为主导,集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一个新兴产业制造区。

        临港工业区:用于船舶及配套产业的开发建设。

        新民洲镇区:10.3平方公里,是新民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行政管理、生产服务、生活配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近期(2011年—2015年)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人,主要用于建设行政、商业、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配套设施。远期目标:打造原生态的高档居住区(含养老居住区)、休闲度假区、会议培训基地,开发建设生态农业、林业等项目。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