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政府的奋斗目标。2013年1月18日,“民生改善行动计划”正式亮相,镇江人有了更多关于幸福的期盼——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要达到13%。”
“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个覆盖率都要达到98%。”
“下决心关闭一批污染严重的小化工生产企业。”
……
很多老百姓最想要、最期盼的民生诉求,都装进了2013年“民生改善行动计划”大箩筐。
“75个项目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
2012年底,扬中市丰裕中心幼儿园小三班的胡家辉家长接受采访时欣慰地表示,来自连云港的他孩子能与扬中本地孩子享有同等“待遇”——小班免交保教费。这一切,都得益于镇江早在三年前就成为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尽管在学前教育的很多方面,镇江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并没有止步。在“民生改善行动计划”中,有这样一组数据:确保每1.4万人拥有一所合格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校择校生占比低于10%;实现贫困学生自主全覆盖。
教育公平,只是镇江民生改善的一个枝丫。
以民本理念为核心的“民生改善计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具体为75个项目,涵盖了城乡居民普遍关心的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城乡就业、教育公平、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都是镇江当前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
在“四大行动计划”中,“民生改善行动计划”推出了75个项目,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数量不及其他三个计划多。然而,作为牵头部门的负责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顾大福,对于这个数字有着自己的理解:成为项目的是这75个,但75个项目的背后承载着大几百个项目,承载着关乎民生福祉的点点滴滴。“民生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那些能尽快解决的,就紧锣密鼓地去做;需逐步解决的,要提出目标、路径、时间表,让百姓心中有数。
“政府的钱袋子要花在老百姓身上”
2012年,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就是“惠民公交”。
去年7月中旬,市委书记张敬华调研公交后,镇江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推出了公交惠民工程的方案。而“惠民公交”的背后,是政府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市财政补贴了1.85亿元。此外,当年镇江九大类民生支出155.6亿元,同比增长25.1%,高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幅9.7个百分点。
2013年,面对越来越鼓的钱袋子,政府又该如何花?“民生改善行动计划”给出了响亮而暖心的答案——75个项目,总投资约80多亿元,其中近50亿元为财政投入,另外近40亿元是社会融资。
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倾力处。顾大福告诉记者,近几年来镇江市政府一直坚守两个比例: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改善的支出不低于70%;在当年新增的公共财力中,民生支出不低于80%。今年,政府更是加大了在民生改善方面的投入。以“惠民公交”为例:今年要新增空调车、新能源公交车200辆以上,新建公交场站5个以上,实施1-2个社会(园区)微循环小巴系统,总投资在2.6亿元左右,接近去年的两倍。
此外,还有学生安全接送项目、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化工园区隔离带建设……每一个民生工程背后,都是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撑。
“目标盯住民生,关键在务实”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数字量化项目建设、投资、效果、规模等。但相较数字,来自基层和百姓的声音,更能赋予钢筋水泥建筑以温度和温情。“沿街改造,效果真给劲儿”“新路一开,让我早晨多睡一刻钟”……民生项目是否建得很实在,百姓心里都有数。
“收入提升”,在75个民生改善项目中,这是排在第一位的项目。对于增加百姓收入,顾大福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别的民生举措是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水缸,那么,增加收入就是帮助老百姓挖了一口井。”
“收入不增加,不多做加法,那所有的民生普惠政策即使实现,也是低层次的,不可持续的。”2012年,镇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750元,均实际增长12.3%。而在2013年的“民生改善行动计划中”,市委、市政府再次庄严承诺:“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3%。”
除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保障措施、公共资源共享、特殊群体的改善、安全问题、机关服务效能,以及环保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都是“民生改善行动计划”的着力点。
“镇江市首个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在梦溪广场安装啦。”“小米山路的米山雅居菜市场投入使用了,买菜终于方便了。”……2月份以来,在镇江的网络上,每一个民生改善项目的启动、实施都能引来广大市民、网友的围观,公众一方面为惠民举措落到了实处叫好,一方面也惊叹“民生改善行动计划”的高效。
“截至2月底,‘民生改善行动计划’的75个项目,达到预期进度的占80%。”采访最后,顾大福交给记者一本《督查通报》,“按照旬例会、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的工作要求,市政府办公室每月通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这是第一期。”顾大福表示,除了每月的通报,他们还会定期面向社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民生工作推进会,“我们接受社会的监督,也欢迎社会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