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随着一份《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长办学积极性的若干意见》下发,我市教育领域刮起一股为校长“减负扩权”的旋风。上月底,市教育局又出台规定,明确校长要任课听课、读书研究。让“减负”后的校长们重上讲台。
然而,新规定出台后效果如何?记者近日采访多名校长发现,虽然都认为“是好事”,但校长们大多表示执行“很吃力”。校长重上讲台之难,也正是教育改革不易。
一个月60份文件,校长很忙
本月初,镇江市属15所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们,都收到一份文件两本笔记本。文件是《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属学校领导干部任课听课、读书研究、深入基层等工作的通知》。这份后来被校长们称为“五项规定”的《通知》,对学校领导在上课、听课、读书、科研、深入基层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和量化规定。
在任课听课、读书研究上对校长们提出量化要求,是教育部门此前出台“简政放权”的配套措施。“‘简政放权’从精简文件简报、规范检查评比等方面为校长减负,再让减负后的校长们去上课、科研,意在学校的去行政化,提倡‘教育家办学’。”市教育局组宣处处长赵建军说。
市三中校长朱彩虹认为,校长承担着巨大的行政事务压力,要开会、迎检、处理校内外诸多事宜,很难腾出精力上好课。“虽然局里面正在归拢会议、文头,但是减负效果尚未显现。像我任《思品》这样小学科的课,或许还行。”
记者了解到,“简政放权”政策实施后,减负效果确未立竿见影。市四中开学迄今一个月,已收到各种文件60份。仅创建,就有创节能型学校、数字化校园、艺术特色学校,等等。文件都需要“一把手”过问,校长很忙。
校长重上讲台有多重顾虑
对于校长上课,市第四中学校长孙洁梅很有切身感受。她在本学期履新市四中校长前,曾在江滨中学担任数年校长,同时还教一个班的数学,属于“一把手校长”兼教“大学科课”。“据我所知,同期市属十多所学校的正校长中,担任语数外教学任务的,只有我一个。”
任课需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当校长仅在校内每周就要主持校长办公会、行政会、政治学习,孙洁梅坦言自己是各分一半精力,超负荷运转。“我每天7点之前到校,等学生来批改家庭作业。晚上回家把第二天的事情排在纸上,时间精确到‘十分钟’。”
市属学校一位不愿具名的副校长认为,只有真的简政减负了,校长才有时间精力去好好上课,否则忙里偷闲只会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既有环境中,校长们把精力花在开会、创建、处理与上级及外界的关系上,肯定比亲自上课获得的效益更大。“除非游戏规则变了,否则谁会舍本逐末?”
此外,现在学校的教师资源,多是按校长不上课来配置的,校长重回讲台会不会影响教师的绩效?
改革刚启动效果逐渐体现
对于校长们的疑惑,赵建军认为,这恰恰说明教育改革的不容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改革效果会逐渐显现。
“让校长重回讲台,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我们现在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学校要内涵发展,校长必须接地气。”赵建军说,基于此校长任课势在必行。不过,由于简政放权的改革刚刚启动,减负效果不可能立即全部显现。“我们已经制订目标,今年对学校的检查、评比、评估、开会、发文,年度同比必须减少1/3以上。现在刚刚开学,下发文件可能相对集中,今后肯定越来越少。”
采访中,几乎所有校长都肯定校长上课的必要性,但不少校长质疑:如果社会大环境不变,仅教育系统的改革能否真正为校长减负?对此赵建军透露,下一步教育局会为学校建立“防火墙”,尽量把一些不必要的事宜挡在校门之外。(记者 梁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