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动计划”中,最受市民关注的当属城乡建设行动。原因无他,只是由于城乡建设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关民生福祉,是在营造百姓的幸福家园。
相比此前很多年从未停息的城建脚步,今年的城乡建设行动,会在镇江的城建史上留下别样足迹?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将如何描摹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而镇江曾经规模小、辐射弱、百姓认同感低的城市尴尬,能否因之彻底改写?带着这些问题,听听“城乡建设行动计划”牵头单位负责人——市住建局局长陈可可的详细解读。
拉开框架立足城市现代化
城乡建设行动实施城建项目217项、285个,交通项目就有55项。对“路”的高度重视,凸显当下镇江怎样的城建思路?“包括新建、改造56条道路在内的大手笔建设交通,是立足镇江实际的选择,同时也是为了拉开城市框架。而‘拉开框架’,正是今年城乡建设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陈可可解释。
长期以来,作为一座历史形成的长江口岸城市,镇江的城市建设主要沿江展开,进而形成带状城市格局。但随着时代发展,带状城市格局的功能性缺陷日益显现,在交通组织和城市功能布局等方面,每每捉襟见肘。去年,经过城市功能布局的重新调整和定位后,镇江的总体布局结构优化为“一体两翼,一核四区”,并确定主城与东、西翼之间以生态绿地、防护绿地相隔,以快速路、主干道相连的空间规划。根据这一布局理念,道路交通建设对于城市的框架拉升和格局优化至关重要。
打通瓶颈路、T形路,构建“全市域15分钟上高速”路网,312国道南移,连接辖市的快速通道……完善交通路网,拉开城市框架,可以增强城市辐射能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瞄准的是镇江的现代化发展。“譬如旧城区、城中村改造,镇江之所以一度相对滞后,推进艰难,与城市框架迟迟未拉开很有关系。”
完善功能建设宜居山水城
框架拉开,格局优化,赋予城市更美好的内涵,是城乡建设行动要做的又一篇文章。
陈可可介绍,城乡建设行动中功能性项目多达40项,包括文化场馆、商业街区及综合体、商务酒店建设等,力求弥补镇江在公共文化、商业网点、办公配套等方面的功能不足。其中今年重点要建设完善的是近些年新开发片区的服务性功能设施,如建设商务B区、九华锦江国际大酒店、碧桂园国际会议中心等。
完善城市功能还要从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效应、提升城市产业承载能力的角度考量。城市集聚效应弱、产业承载力低是镇江的固有“短腿”,城乡建设行动按照“产城融合”要求,实施44项园区建设项目,做优做强城市。“资源总是向经济发展环境好的区域流动集聚,‘产城融合’有助于解决镇江人气、物流集聚不够的问题。”
“完善功能”归根结底是为了城市更宜居。陈可可分析,城市宜居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环境、生活配套设施和社会环境因素上。为了建设宜居镇江,城乡建设行动一方面大力推进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和老小区及街巷整治,另一方面透过“显山露水”建设,彰显镇江的山水特色和个性魅力。其中山体公园建设、河道整治改造等,有望造就一批精品工程。
以人为本谋求民生自豪感
城乡建设行动另一个总体要求是“以人为本”。对此陈可可解释,城乡建设的“以人为本”就是要立足人的需求和感受,以民生为导向,“建设出的城市让本地人有自豪感,让外地人有归属感,让投资者有新鲜感,让每个身在镇江的人都有认同感。”
近年来,镇江的城市建设始终把民生工程放在首位,有限的城市建设资源首先满足群众需求。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建项目,工程是否惠民?是否群众急需?是考量工程是否实施、要不要尽早实施的重要依据。城乡建设行动更加突出了民生性、惠民性,整个行动计划共排定32项78个惠民性项目,主要涉及“四公两场”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医院建设等11个方面。
“以人为本”自然也体现在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上。“今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将新开工11890套,基本建成7400套。拆迁安置房新建293万平方米,续建357万平方米,竣工175万平方米、17160套,安置152万平方米、15457套,年底消除逾期安置。并完成2980个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完成整治任务。”陈可可以一连串的数据说明,居住环境的持续改善,将是镇江人城市自豪感的保证。
“‘城乡建设行动计划’项目多、任务重,完成难度不小。我们会在组织协调、制度保障、资金运作和督查考核等方面创新作为,全力推进,力争早日建成宜居镇江。”陈可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