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彰显镇江特色优势 ——“四大行动计划”权威解读系列之二
镇江要进档升位,在苏南找回尊严,与其他城市同步实现现代化,镇江要走怎样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怎样的错位竞争?这是摆在镇江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镇江的决策者们在研判、在思考,310万镇江人在审视、在评估。城市的崛起,发展的超越,根植于“创新创业”,决策者们的果断出手再次呼应着百姓的激情心跳。
日前,“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牵头单位负责人——市科技局局长柏晓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足音铿锵,创新创业初见成效
2013年1月,《2013年镇江市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出台,2月配套出台了《“人才特区”政策》等多个相关政策。
“核心驱动力决定着一个地区企业的特质,决定着产业的走向,决定着城市气质品质”,柏晓宏对创业创新计划进行解读时认为,“镇江的创新创业工作有特色、有位置、有影响,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012,镇江曾荣获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创业先进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5.7%,排名全省第一;全社会科研支出、成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多个反映现代化城市科技创新的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发展优势初见成效,恒神纤维、巍华合金、荣德新能源等一批企业,已成为各自业内的领头羊。
从“镇江经验”到“镇江样本”
一系列重大会议和措施,一次次“创新创业”要义的传递。镇江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镇江经验”。
除了领导重视,形成合力,企业被推向前台。镇江企业结构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取得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依赖于内涵式发展之路,所以镇江的企业有很强的产学研意识,有追求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特别是高素质企业家群体的出现,他们用自己的眼力、魄力、实力和亲和力,整合着多方资源要素,吸引产业链条中的高尖端人才。2013年全市科技创新100个重点项目,基本上都由企业承担。
政府引导,撬动发展。民营企业有了资本,是铺摊子,还是上层次?政府在作为,整合宝贵资源和优质要素,优先用于发展科技型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成长性的本地企业;企业可以享受科技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每年不少于10个项目,每个项目不少于1000万元的科技扶持资金……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获利,也将创新变成其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镇江经验”还铸就了精彩的“镇江样本”。巍华合金,攻克大飞机发动机核心技术,解决了困扰国内大飞机发展的难题,成为首批进入全省8个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一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动了知识与资本的融合,走在全国前列;恒神自筹10多亿元资金,进行T700碳纤维技术研发,目标直指行业老大地位……
目标清晰,形成特色激发活力
镇江创新创业战略出台,立足于三个基本判断:一是镇江的发展不仅需要速度还需要质量,质量需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而速度则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镇江当前的富裕程度与周边地区、民众期盼相比还有差距,必须通过创业来富民;三是镇江创新创业有基础有条件,而创业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放眼未来,做强特色和优势,镇江确定了一系列清晰的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争先进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6%以上,保持全省前列;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2.5%,在全省“保五争四”;创业富民创造特色,发展私营企业5000户,新增私营注册资本300亿元;科技金融创新突破,全年新增社会融资800亿元以上;人才招引创新作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20人以上,入选省“双创计划”50人,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目标既定,时不我待。一个个“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生动实践不断演绎,革故鼎新的发展活力开始竞相迸发。
载体建设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产学研活动全面激活,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一颗强有力的“科技芯”,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创业富民,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看到希望、充满干劲。尤为瞩目的是,科技型创业、知识型创业为创业富民进程增添了更多动力。创业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融合,为城市转型发展输入了生机勃勃的“新能源”。
科技已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点子层出不穷:科技与风投、创投合作;金融新产品的创新与面世;科技型企业加快上市步伐……金融拥抱科技,科技焕发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人才是创新争先进位的第一推动力,而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核心作用,需要建立科学的识才选才机制,需要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需要提高人才资本的运作能力。“人才特区”的实施也为领军性人才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体制保障。
“实现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镇江的发展更优、质量更高、速度更快,老百姓更加富裕,镇江的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将有很大提升。”柏晓宏这样评价。
展望未来,镇江的新兴产业将异军突起,整个区域经济会变得活力四射,从而提升镇江城市发展的品质气质。
从创新城市走向创新强市,镇江发展的巨轮已经起航。
本报记者 司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