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一辈子就进了三次大观园,而扬中的“刘姥姥”天天都能走进“大观园”。昨天,记者在扬中的鱼文化主题公园遇到一位幸福的“刘姥姥”,她告诉记者:“城造到乡下人的家门口了。”
“刘姥姥”天天进“大观园”
由于偏远,扬中江边地带曾流传过一句话,“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江边一间房”。
兴阳村,紧挨扬中江边,该村南7组村民刘启章,年已八旬,被村民称为刘姥姥。据刘姥姥回忆,以前逢年过节进城走亲戚,特别喜欢逛逛公园、看看热闹,觉得城里人福气就是好。如今,她每天都能走进“大观园”,长江鱼文化主题公园离她家只有几步路。
据介绍,被视为“边缘地带”的江边上,江苏首个鱼文化园、镇江地区的首个植物园……这些现代化的公园和休闲场所,都在这里落户。有很多的“姥姥”,每天都会到这里来健身、散心。
扬中在近年城乡统筹动作频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网络向乡镇覆盖;社保、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迈进。农村社区也建起综合服务大楼,从设施齐全的文体活动室、阅览室,到各种社会保险、就医就业,城区社区有的农村社区也应有尽有。
“20分钟城乡一体交通圈”
扬中把城造到农民的家门口,还在城乡一体化交通圈上得到生动体现。
在扬中本岛内,从任何地方出发,驱车不超过20分钟,就可以抵达主城区的繁华商场,或者出现在政府的行政窗口办事。扬中群众称之为“20分钟城乡一体交通圈”。
而在扬中境内,与主岛一江之隔的西来桥镇,也没有“城市边缘”的距离感,距主城区最远的西来桥三新村,村里村民也能搭乘便捷的专线公交车,跨过长江大桥,很快进入市区。便捷的交通,已经让扬中228平方公里的一个岛,变成了一个“村”。农村人走出家门,就触摸到城市。
据该市交通局介绍,扬中目前已经形成“城乡一体、高效便捷、全省一流”的公交格局,今年还将在镇村公交开通率100%的基础上,在城乡新建50座智能化公交站台,推进数字公交。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了
三茅街道宣传委员杨淑静向记者提供一组数据,从收入上来说明本地的城乡差别。中桥社区位于扬中城区,2012年人均收入是20000元出头;另一个地域偏远、位置在江边的村,2012年人均收入将近16000元。这两地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在三茅是一头一尾,收入差距20%。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充分。扬中在“以工带农、以工哺农”上,坚定不移、实实在在跨大步,走出了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每个镇里都有特色产业,每个村里都有特色企业或者农业合作社,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就业机会,家庭一对夫妇双双挣钱,生活条件可以和城里人媲美。
就拿扬中最偏远的西来桥镇来说,据该镇居民姚恒龙回忆,以前这里曾出现过自行车大军的“壮阔景观”,每天早晨,村民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直驱常州的小河镇上班挣钱。而现今,西来桥作为扬中的“岛外岛”,已经博得“产业岛”的美誉,乡镇工业蓬勃发展,临港制造产业风生水起,还拉出多条产业链,不光本地居民充分就业,而且自行车大军倒流,外来务工人员好几千人。
(特约记者 蔡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