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1年春季遭遇莴苣滞销事件后,江心洲菜农今年春节又陷入“芦蒿之痛”。本报对此报道后,引发社会各方强烈关注。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局?有识之士为江心洲蔬菜产业发展建言献计——
从一度卖出30元/斤的高价,转而在今年春节前夕大降到5-8元/斤,眼下更是跌到只有1.5-2元/斤——时隔一年,江心洲的芦蒿零售价格像坐了一回过山车,高涨暴跌,让当地的菜农再次心忧菜贱。前日,本报A5版一篇以《江心洲菜农又陷“芦蒿之痛”》为题的报道,对此事进行反映,随即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也引发了对江心洲蔬菜产业为何走不出“种植怪圈”的深度思考。
“芦蒿之痛”是怎么形成的?农业人士、蔬菜经纪人、当地菜农如何看待此事?避免江心洲蔬菜种植再现“多啦多、少啦少”的尴尬,又有些什么办法?昨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调查。
工作人员在车间整理净菜,准备送往市区超市。 张斌 陈玲 摄
菜农们在蔬菜大棚里采摘芦蒿。 张斌 陈玲 摄
三方声音
园区干部 受跟风种植影响 坐上价格过山车
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管委会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吴顺山介绍说,江心洲去年的芦蒿种植面积在800亩左右,分为两个品种(一种是收一次,一种是收两次),平均下来,亩产量可以达到3000斤。由此推算出,整个园区一年的芦蒿产量可达到240万斤。
“芦蒿的销售季节很集中,一般是从每年的1月开始(也就是在春节前),到每年的3月左右结束,满打满算也就是3个月时间,因此它的销售时间相对集中。江心洲芦蒿的销售渠道,眼下不外乎三个:一个是由蔬菜经纪人往外销,第二个进入镇江市区农批市场,第三就是登上市区各大超市的货架,其中后两种方式主要依托当地的农村合作组织收购、经销。”
吴顺山分析认为,今年春节,江心洲芦蒿销售价格从高点跌至冰点,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受整个国内芦蒿市场大气候的影响。“拿芦蒿来说,不光是受江苏省内蔬菜市场供应行情的影响,再往大的说,还受到整个华东片区的蔬菜市场影响。江心洲只能算作镇江芦蒿的主产区,在区域大市场中,根本无法左右芦蒿的销售价格。”
再谈内因。在江心洲,很多本地菜农都有种植芦蒿的习惯,根据历年价格综合分析,芦蒿比较合理的价位在10-12元/斤,而去年春节一度高达30元/斤的价格,这也是很不正常的。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去年有很多菜农跟风种芦蒿,直接导致了今年春节前后芦蒿上市量大、只有5-8元/斤的低价的结果。
种植户 种芦蒿今年多亏本 不少菜农调减面积
面对难以预料的价格大跌行情,江心洲菜农对今年的芦蒿种植有什么样的打算呢?又将依靠什么途径来保证明年春节有一个满意的好收成呢?记者采访了几位当地菜农。
宋心云是江心洲为数不少的外地种植户中的一员,在岛上种了10多年蔬菜。今年春节,由于芦蒿价格出乎意料地大跌,他种的芦蒿卖得不太好。春节过后,他考虑适当更换所种蔬菜的品种,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而芦蒿就被列入他重点考虑调整的对象,他计划相应削减芦蒿的种植面积。“既然选择了种菜,就要能跟上市场的步伐。不过我希望江心洲的产销对接渠道更多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菜农的种植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提供得更实在些,这样才会提高我们继续种菜的信心。”
王进安也是外地人,在江心洲五套村种菜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他手上总共有12亩田,全部种蔬菜,他告诉记者,去年春节芦蒿卖到30元/斤,当时他种植了4亩,可以说赚了;而扩种到7亩,可今年春节的收成却让他的心凉到了底,春节前收购价只有2、3元一斤,而现在更是落到块把钱。更悲催的是,由于芦蒿大棚是用竹子搭的,前段时间的一场大雪,压塌了三、四个大棚,这一季的芦蒿算是赔到家了。对于今年如何种芦蒿,他表示要上钢管大棚,这样下大雪也就不怕了。对于芦蒿的种植面积,他表示还是会保持在6亩左右的面积。
记者了解到,受今年春节芦蒿大行情不太好的影响,江心洲不少当地菜农都有削减种植面积的想法,有些已付诸实施,今年芦蒿种植面积估计减少30%左右。
经纪人 用好已建批发市场 保安全建信息平台
在江心洲益平村,王礼斌等投资者前两年在村里投资建起了一个果蔬批发市场。这个批发市场总投资400多万元,占地面积8亩,建它的初衷就是为江心洲提供吞吐交易当地蔬菜和果品的场所。那么,在今年春节芦蒿低价位销售的行情下,这个批发市场有没有发挥作用?
事实情况是,由于收菜的贩子不愿进场交易,这个市场现在仍为“空壳市场”。身为江心洲果蔬批发市场董事长的王礼斌说,希望能在当地政府的综合协调、各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下,把这个批发市场充分利用起来,真正为包括芦蒿在内的当地蔬菜种植发展发挥流通集散功能。
对于用好批发市场可起到的益处,王礼斌说,其一,可组织经纪人进场批发交易鲜菜,促进江心洲蔬菜交易经营稳定和有序;其二,市场已建成400平方米的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并且设施设备齐全,用好它可保证从岛上销出去的蔬菜安全可靠;其三,可发挥批发市场对接大市场的优势,适时向商家和菜农发布蔬菜产销信息,建设一个蔬菜产销信息服务平台,避免菜农种植的盲目性、随意性。
业内说法
政府有必要伸出“有形之手”助农
江心洲菜农深受“芦蒿之痛”困扰,我市农业人士投来了关注的目光。他们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芦蒿产销属于纯市场行为,但不代表政府可以置之不问、无所作为,在“解痛”过程中也非常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稳定蔬菜价格,促进产销有序,帮助菜农增收。
丹徒区农委副主任殷俊表示,政府及相关机构在种植面积、品种搭配、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应当给菜农更多的指导和服务,并倡导适度规模种植,引导菜农种植,而不是任由一哄而上跟风种植。眼下,还普遍存在种菜的收益不如卖菜的,出现价格“剪刀差”现象,如何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在农贸市场增设直销点等多种途径,减少流通环节,畅通流通渠道,普惠农民、市民“两头”,这其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就江心洲芦蒿价格坐过山车事件,丹徒区农委园艺蔬菜科科长凌须美认为,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蔬菜产业扶持政策。一般来说,在市场上蔬菜价格高涨的时候,政府就会关心市民的菜篮子以及对CPI的影响,给城市居民发放蔬菜副食品价格补贴;而当菜农的蔬菜卖不出去或价格严重倒挂时,很少有地方给予相应的种植补贴。针对蔬菜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政府也有必要对出台种植补贴政策,形成相应的补贴机制,在必要的时候启动,保护和调动菜农种菜的积极性。
政府及相关机构还有责任帮助菜农认识市场规律,让他们在“游泳中学游泳”,促进科学合理种植。吴顺山说,从区域大市场着眼,按照过往的种植经验,第一年产量低、价格高,第二年随之就会产量高、价格低,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规律,指导来年的生产实践。针对蛇年春节芦蒿低落的市场行情,他提醒江心洲的菜农,在规划今年的蔬菜种植时,请记住“折本的不能丢,赚钱的不能跟”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