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今天,农村人节约过日子的习惯与城里一些人浪费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记者经历两件小事,看到了其差距所在。
婚庆上的消费观
记者分别参加了一位农民和一位地道城里人为儿子举办的婚宴。这位姓董的农民花了2万多元办了20桌酒席,是他一家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婚礼办得很节俭,连司仪都是请的亲戚。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城里的习惯,婚礼费用要花近2万元,加上酒席,总费用4万元左右。经过简单的置办,他只花了5000元,总共节约了1.5万元。在客人散去之后,家人和亲戚将桌上剩下基本没动的菜肴打包带回家。这些菜肴足足装了5大包。
而另一位城里人在举办婚宴时,包了豪华宾馆,花3万元搞婚庆仪式,每桌婚宴的价格2000多元,40桌酒席花了近10万元。再加上其他费用达到15万元。在婚礼结束后,餐桌上还有一半的菜肴基本没动,这些菜肴被服务员全部倒进了垃圾筒。
垃圾箱里见习惯
从垃圾箱里看节俭,清洁工最有发言权。在句容城区做保洁的农民陈永道每天负责一较高档小区的保洁,他告诉记者,每天清垃圾箱,里面大都是剩饭剩菜,有的是整箱烂掉的水果、霉变的大米、变质的鸡蛋等,尤其是逢节假日,这些浪费的东西更多,看了实在可惜。记者在句容城区随便看了几个垃圾箱,果然浪费的食物占了大多数,一只垃圾箱内竟然有一箱烂掉的苹果。老陈告诉记者,每天他都要从垃圾箱里捡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像半新的衣服、鞋子等。春节期间各家都要大扫除,浪费的东西更多。
而在农村做保洁的妇女郭理英却有一番不同的感受。她在村上做保洁多年,农民家里的垃圾大多是菜根菜叶,基本看不到剩饭菜,更别说有成箱的食物倒掉。农民们过日子很节约,一般剩饭菜都不轻易浪费,容易变质的食物,在购买食品时都有限,吃完了再买,从不大手大脚花钱。现在农民的生活也跟城里人差不多了,但节俭的习惯从未改变,上年纪的农民们买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只要没破就不轻易扔掉。记者在老家见到一些上年纪的农民仍然穿着下田干活的衣服,吃完饭时碗里不剩一粒米,这些小细节或许让一些城里人并不理解,但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节俭习惯,帮他们度过了那些困难的岁月,也为如今的年轻人树立了节约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