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接近年关,扬中民间自发组织了一个名为“一米阳光·夕阳情”的暖冬行动,爱心企业、商家和志愿者等,走进社区、乡村及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去“暖冬爱心包”。在扬中市三茅敬老院,当志愿者和老人聊及扬中“今年要实现现代化”时,入住老人乐滋滋地说,“这指标那指标不清楚,只晓得房间敞亮了,设施全了,床位大了、也多了。”
记者从扬中民政部门了解到,扬中老龄人口占比达到20.1%,养老已然成为一个迫切的民生大课题。该市民政局局长李跃林介绍,“2011年底,省定现代化指标体系(四大类30项)出台,其中有一项指标是‘千人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0张’,我们感觉被‘高度重视’了一把。”
“这项现代化指标,扬中的底子比较好,当时的实现程度是24张,经过一年的努力,去年年底已经达到28张,今年‘率先撞线’不是问题。”
在追求现代化指标撞线的过程中,扬中发现,工作层面上指标完成情况的“快和优”,同时也带来了“民生进度”——扬中的养老民生实现转型升级,让养老“民生方程式”有了多元化的破解。
对于集中供养,扬中在民资介入上率先放开。扬中针对老人养老问题,2011年在镇江范围首家出台了《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标准》文件,促使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公益领域,目前,获得认证的民办机构有2家,待批的3家,在建的2家。社会民资的介入,让该市集中供养容量一下子扩容30%。
扬中养老民生的转型,还体现在了供养模式上。该市的民政部门和电信部门合作,建立虚拟养老院,目前,已可以为居家养老提供就医上门、做饭上门等10多项贴心服务,服务连线只需一个电话。虚拟服务平台上,有3名专业接线员全天候服务。据了解,扬中居家养老覆盖率已达87%,今年将完成居家养老全覆盖,比全省提前两年。
在扬中市文化社区,王永金老人告诉记者,这两年,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让他耳目一新,光是着装和服务用语上就能感受到很大变化,举止言谈和各项服务都具有现代化气息,非常专一。据了解,扬中市围绕老年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已经实现规模化和规范化,目前从业人员规模达到225人,全部通过专业考试持证上岗。
随着省定指标“千人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0张”接近完成,群众赞誉和认可也多了,扬中各镇、街、区的养老中心都在进行动态扩建,原来不规范的散点式养老“小作坊”被取缔或兼并,供养标准划出清晰的“底线”。近期扬中民政部门做了一项民意调查,老年人及其家属对集中供养和居家供养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现代化指标完成进度和民生的“同步”,让民政工作人员感喟颇深,“围绕省定指标实打实去做,就会和民生锲入得很深,指标向前推进一小步,就是民生改善一大块,惠及基层一大片,百姓得益一大批。”(凌杨 蔡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