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4点,金孝兵将车停在田头,加入了工人们摘菜的行列,一包蔬菜20公斤,他一口气能提4包。因为解冻的缘故,地里泥土湿烂,几趟来回,他的鞋就成了松糕鞋,沾满泥巴变得又厚又重。
金孝兵是淮安人,在镇江做蔬菜批发生意已经15年,去年起在镇江新区租了200亩地种菜,部分蔬菜自产自销。“自己就是农民,又经常在周边的蔬菜基地跑,当时就想,为什么不自己种,能省点运输费,菜还新鲜。”目前他租种的菜地每天能往镇江农批市场输送10多吨新鲜蔬菜,批发价便宜30%左右,部分超市、高校都是他的固定客户。
可是,一年试种下来,金孝兵感觉有点吃不消。“人工成本太高了!”这几天气温低,地里上冻,上午根本干不了活,中午化冻后地又太烂,要等到下午三四点才能收菜,用工量增加了一倍。他告诉记者,正常得雇20多个工人,每人每天的工资70块钱,划下来比从外地进菜的运输费还要高一点,“现在连老家的父母都来帮忙了。”
既当菜农,又做蔬菜批发,金孝兵一家的辛苦指数出现了直线上升。1998年就开始做蔬菜批发的一家人,其实早就习惯了晨昏颠倒的作息:夜里12点起床,到早上6点多批发结束,睡个回笼觉,接着做白天的生意。“现在回笼觉是睡不成了,批发一结束,直接开车到新区的田里,收菜、排水,都要看着,一天睡不到4个小时。”
24岁的儿子金恒与自己“上阵父子兵”,让金孝兵颇感欣慰,也有不安。“我们种的菜大多是直接供给高校和超市,儿子负责网上订单和配送,从晚上5点忙到8点,再从凌晨1点忙到6点,下午继续卖菜,连谈对象的时间都没有。”他透露,其实儿子退伍后有机会干别的工作,可是儿子不肯,“可能是从小看我们这么干活,他也习惯了,不觉得这个活儿有多辛苦。”
除了干活辛苦,做蔬菜生意还得靠天吃饭。近期天气寒冷,金孝兵的批发铺从外地运进的白菜,已经连续两次被冻坏,“一车十五六吨,冻坏了两车,加上运费损失4万块钱。”蔬菜怕冻、怕捂,所以这种亏本的情况在冬夏两季常会发生,损耗也会直接影响菜价,“镇江70%的蔬菜来自外地,像现在路面结冰,运输不便,外地菜进来得少,都会出现菜价上涨。”记者也从农批市场了解到,近10天蔬菜批发价格涨了三成,而物价部门的数据也显示,青菜、黄瓜、萝卜、茄子等蔬菜的月均市场零售价格分别较上月价格上涨了14.37%至62.09%不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信息:本地菜成本较外地菜低,批发价要便宜30%左右,但是进入市场的零售环节,本地菜却因新鲜、卖相好等优势,又被菜贩抬高了价格,并高于客菜。“这个现象说明,目前镇江本地菜的份额,还不足以体现它的成本优势,不能起到平抑菜价的效果。” 镇江农批市场负责人王建国介绍,金孝兵的蔬菜基地每天直供给他们市场的10吨蔬菜,还不到市场总交易量的10%。而金孝兵所谓的“吃不消”,其实也与种植规模偏小有关,“一旦种植规模化,成本会有所下降。”
朴实的金孝兵说,他还不知道自己种菜的决定对不对,但是会再坚持看看,“本地菜新鲜,老百姓喜欢,这一点总是没错的。”而从蔬菜批发户的身份来说,他希望土生土长的蔬菜越来越多。(记者 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