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镇江新闻  >   镇江新闻 - 民生

捐髓志愿者,用爱点燃更多重生的希望

发布时间:2013-01-03 10:1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新闻回放:

生命的对接 承载重生的希望

本报去年4月27日报纸截图

2012年7月23日,南京鼓楼医院2号楼11楼血液病住院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内,我市第29例捐髓志愿者丁志辉在这里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希望自己能以“生命的对接”为一名上海白血病人打开一扇重生的大门。记者现场目击并报道了这一过程。
早晨六点刚过,丁志辉早早起了床。打最后一针捐髓前的动员剂,做了血常规检查,然后简单吃了些水分较少的早餐——造血干细胞采集需要至少五到六个小时,其间不仅不能吃、不能喝,更不能动。
上午八点,丁志辉到达采集室,正式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
下午一点半,经过两次半体外循环,造血干细胞初次采集结束。拔掉手臂上针头的小丁直呼“手都摆麻”了。
丁志辉体重只有58公斤,而对方的体重达到72公斤,担心捐献量不足的丁志辉一直耐心等待着检测结果。“我问过医生,一般而言,185毫升是采集器智能算出的采集量,只要里面造血干细胞的浓度不是太低,最终提取出来的造血干细胞的量肯定是够移植的,但如果浓度较低,就有可能要进行两次。不过,第二次的时间会短一些,因为采集的量少。”下午四点半,检测结果出来了,采集量完全达标。
丁志辉,我市首个来自特困家庭的捐髓志愿者。本报还先后于2012年7月17日以《丁志辉:昔人助我,今我助人》、2012年7月20日《一个特困家庭捐髓志愿者的生命接力》对这位捐髓志愿者进行了报导。

记者回访:

捐髓志愿者 将真爱延续下去

 去年3月,丁志辉接到骨髓初配成功的消息,在捐髓前再次献血。(旁边是他的妻子杨静。) 图片由丁志辉提供

  2013年1月1日上午10点,丁志辉、戚熙娟、张长春、徐海东、马海涛、刘吉明、申建平、熊毅雯来到了残疾女孩汤雯的家里。陪她聊天,了解她近期的身体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并给她送去了图书等新年礼物。

丁志辉、戚熙娟、张长春、徐海东、马海涛、刘吉明、申建平、熊毅雯……这是一串镇江人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们是镇江历年来成功捐髓的志愿者。现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镇江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队。

至今还记得陪伴丁志辉在宁捐髓时,这个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坚强小伙子曾经跟记者说过的一句话:“捐髓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用自己的力量给一个不幸的人重生的希望,也让我自己思考了很多。我想,就捐髓这件事,我的志愿者行动已经结束,但从当志愿者回报社会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才刚刚开始。我希望以这次捐髓为一个起点,今后参加到更多的公益活动中,回报曾经给我奉献爱心的社会,同时也让我的人生挖掘出更多更丰富的关于爱和生命意义。”

因此,小伙子在捐髓三个月后便想继续献血。“但是,我打了电话到红会,红会的领导很关心我,叮嘱我至少要等到半年后。我就想,过完年我就虚岁30了,人说三十而立,在新年的第一天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丁志辉告诉记者,他与市红会相关负责人蒋宗宁通了电话,得知2013年的元旦,镇江市捐髓志愿者服务队将去探望残疾女孩汤雯,他便主动要求加入到“组织”中去。

我市首位捐髓志愿者戚熙娟说,作为捐髓志愿者,他们和团队的其他人,都希望在捐髓之后,仍然能将自己的爱继续下去。于是,他们组成了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队。开始时只是局限在自己所了解的范围内,比如捐髓者张长春是一名心理医生,而二院血液科有不少白血病患者,他们会不定期去给这些病人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后来,服务的范围便慢慢扩大。捐髓志愿者徐海东是朱方路小学校长,该校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便通过徐海东寻找需要帮助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汤雯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由于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汤雯半身不遂,行动不便。此后家庭的变故,汤雯的父母又各自组成了家庭,她便一直随爷爷奶奶居住。父母不在身边,加之行动不便,汤雯成了一个内向还有些自卑的孩子。所以,关心汤雯不仅仅是一些物质上的馈赠,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心。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团队想方设法让汤雯开朗起来,带她看电影,出去看新镇江,让自己的孩子和她做朋友。“有些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我们希望能让她的心慢慢多一点阳光。”捐髓志愿者张长春说。

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团队的到来,让汤雯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或许是生活境遇的相似,或者是有过曾经相同的心理,当其他志愿者走出门外后,丁志辉又在屋内多待了一刻钟。与汤雯说了一些“悄悄话”。“我之前曾经与团市委联系过,想参加希望工程活动,资助一名贫困孩子。但考虑到我是特困家庭,他们希望我多在其他方面献爱心。今天见到汤雯我特别感慨,想起我以前的经历。从我记事起,我就受到很多人的关心。这么多年我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他们我走不到现在。我想,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个爱的种子传递下去,我跟汤雯要了她的QQ号,还把我的手机号给她了,希望我的帮助能让她从此走出心灵的困境,就像当年大家帮着我们一家走出困境一样。”

而在场的8位志愿者也让记者向全市读者捎来了新年问候:“祝全市人民在新的一年里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和睦幸福。”他们说,无论是他们此前的捐髓行动,还是现在继续着的志愿者活动,目的都是为了给这个城市增加一点幸福指数。

采访感言:

积小善成大善是“正能量”

认识丁志辉已有13年了,至今还记得他搀扶着双目失明的母亲站在报社一楼台阶上时的样子。小小的个子,无助的带点惶恐的眼神,尤其是当记者承诺可以为他们“问问情况”后,志辉的母亲激动地抱着记者的腿就要跪下的那一幕。

后来,就有了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会时常通通信,偶尔打个电话,给他一些思想上的指点和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帮助,然后看着他一路自强自立地走来。

上大学后,在暑期为农村孩子进行义务辅教,坚持参加献血,成为首批接受血样标本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直至成为我市第29例,也是第1例从特困家庭走出的捐髓志愿者。

“我家比较困难,也许我永远不可能一次性捐款上万元,但只要力所能及,我一定会奉献爱心。”去年7月,丁志辉在宁捐髓时,由于妻子要在家照顾一岁的孩子,而母亲是盲人,父亲身体也不好,便由我这个姐姐陪伴着他。这是一天晚上,我们在医院内散步时,他对我说的一句话。

对于丁志辉而言,人生的道路一路走来,也许坎坷很多,也许一直清贫,但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他得到了很多人的爱。而这些点滴爱意也汇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充盈在他的心中,感动着他,推动着他,使他有一种传承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段时间,“正能量”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和丁志辉谈起“正能量”,他说:“我对‘正能量’的理解就是‘积小善成大善’。就像当初姐姐和其他人一起帮助我一样,你们并没有希望得到我的回馈,但你们的举动给了我不一样的指引,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另外的感受。这种感受,也许就是‘正能量’。”

是的,当戚熙娟等32位捐髓志愿者在奉献爱心时,想到的是对一个生命的挽救;捐髓成功后继续行走在公益的路上,只是为了让一些人的幸福感增加一点。他们或许没有想到,他们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正能量”,而这种“正能量”正在被传递。

我们可以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丁志辉”出现,他们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告诉我们什么叫爱的回报。

来源:京江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原晶晶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