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国内专题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工业强镇开出旅游“花”

发布时间:2017-03-23 16:2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苏报驻吴江首席记者黄亮苏报通讯员金鑫沈利萍

    吴江七都镇,由原七都和庙港两镇合并而成。这个濒太湖而居的乡镇,既饱含着吴风越韵的文化根基,又坐拥23公里太湖岸线,享有“一级空气二类水”的优美生态环境。

    遗憾的是,拥有如此丰富旅游资源的七都,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与旅游市场并不沾边。“七都八都,钞票最多”,即便在吴江本地人心中,这座小镇也仅以“光电缆之都”而闻名。

    近年来,在发掘原有环境资源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七都不断探索,致力于补齐基础交通设施与旅游功能配套的“短板”,并充分放大以南怀瑾国学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江村文化为代表的社会学文化,以迷笛音乐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太湖孕育衍生的溇港文化、美食文化等,打响国学、音乐、美食三张旅游名片,通过文旅融合、产城融合,打造国学圣地、音乐胜地、养生福地。

    如今,随着一条集餐饮、酒店、休闲、文化等项目为主轴的沿太湖服务产业带初具规模,今年春暖花开之时,七都旅游也将开花结果。

    关键词载体升级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筑牢“硬

    支撑”提升“软实力”

    今年3月18日,国内知名连锁酒店企业如家集团宣布,在七都东太湖畔启动“太湖如家音乐小镇”项目。作为如家打造的全新休闲度假品牌,“太湖如家音乐小镇”将把如家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嫁接”到七都的乡村休闲旅游市场,深耕综合露营地、特色农庄、村落驿站等乡村度假业态。

    “这次合作,是我们主动找上门的。”如家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早在几年前,他们就曾到七都考察,这里稀缺的生态文化资源让人“垂涎”。但作为生意人,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当时并未出手。如今,随着七都太湖黄金岸线的崛起,旅游业态的日渐成熟,再不进驻就晚了。

    如家的转变来自于对未来前景的可期,七都旅游的拐点则始于美丽城镇示范点的建设。

    2013年以来,七都围绕“精致小镇,从容七都”定位,对镇区主干道实施全面升级,对镇区老街进行苏式化改造,在保留江南水乡文化韵味的同时,提升城镇品质品位。同时,开展生态河道整治,废气废水综合治理,让水清、岸绿,环境更宜人。

    在此基础上,七都又结合旅游发展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按照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原则,挖潜力、补短板,对旅游的硬件与功能配套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谋篇布局。

    位于庙港的公交枢纽,不仅是当地居民出行的综合交通枢纽站,更是一个多功能游客集散中心。今后,来自苏州轨交4号线、吴江长途客运站的游客,可以通过这里的快速转运系统直达庙港景区。而且,集散中心还将提供当地景区景点导览,导游讲解员将详细为游客介绍如何快速便捷找到当地好吃又好玩的地方。

    规划建设中的特色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将集合太湖七都最优质的食材:水里游的、土里种的、田里养的……不仅把地方特色产业、农民致富与提升旅游附加值结合起来,更成为七都旅游要素中重要一环。

    筑牢“硬支撑”,更要提升“软实力”。

    七都连续三年举办“太湖国学讲坛”,提升“太湖国学”影响力;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合作共建太湖群学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社会学家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公益讲座,打造中国当代社会学的“达沃斯”;借助国内知名音乐品牌“迷笛”的落户,举办多次大型户外音乐节活动,打造“音乐胜地”。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加强旅游载体配套,提升品牌文化影响力方面拾遗补阙、更进一步。其间,虽然也面临好多基层政府无法突破的政策性问题,但困难并没有阻挡七都人前行的脚步。”采访中,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提到最多的就是庙港的发展。作为一个被撤并为街道办的原有乡镇,庙港这几年不仅没有衰败,反而很好实现了与七都功能设施的均衡布局,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如今,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生态禀赋,庙港已成为一个融合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特色小城镇。

    关键词美食与文化

    打好全域旅游两手好牌,把资

    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如今,旅游业界最时髦的一词莫过于“全域旅游”。坐拥太湖生态资源与特色文化资源的七都,恰好抓到了两手“全域旅游”的好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周边古镇相比,我们最大的特色和强项,就是大开大合的原野风光和自然地貌。”七都镇镇长肖军说,七都做旅游,打的第一手牌,就是背靠太湖,烹饪七都人最自信的美食。

    不去说那膏肥蟹满的太湖蟹,光是太湖边独有的香青菜、野生大鳜鱼、太湖罗氏沼虾、红烧湖羊肉,以及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腌桂花,就足够让“吃货”流口水。

    为让游客尽享美食,七都分别在庙港和七都重点打造了“湖坊”和“五六七”两条美食街。以挑剔的当地百姓认可为标准,做出特色,扩大知名度,吸引吴江、苏州、南浔的食客。同时,巧借太湖水,深度开发水上游,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文化是无形的魅力,更要转化为有形的产业。七都旅游打的第二手牌,就是七都人最骄傲的文化牌。

    七都镇旅游助理苗大伟介绍,自2014年全国首个户外音乐节——迷笛音乐节落户以来,音乐已成为七都文化的重要代名词。如今,“太湖如家音乐小镇”的落户,又让迷笛的音乐文化与如家的品牌文化有效“嫁接”,强强联合,打造一个年轻人休闲度假的特色场所,实现迷笛营365天常态化运营,带动周边特色餐饮和住宿发展。

    依托国学、社会学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游;挖掘古村古桥、吴越历史遗迹、木偶昆曲、金玉堂、太湖渔歌等本土资源,呈现别具韵味的江南水乡旅游;将旅游与体育赛事相结合,在“半马”基础上向“全马”升级,并逐步承办全国性赛事……

    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七都的爆发力已显现。去年“五一”迷笛音乐节开幕当天,七都就接纳游客逾3万人次,汹涌人潮点燃了七都乃至整个吴江的文创业和服务业消费。

    关键词拉长游线

    太湖驿站以特色留人,旅游总

    床位今年将达千张

    但是,七都人并没有自满。看清了旅游发展的“短板”,谋篇布局,“给游客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要吸引游客留下来,延长逗留时间,一定要提供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查旭东说,太湖驿站系列品牌酒店的酝酿推出,是七都旅游以特色留人,实现错位发展的有力之举。

    在太湖大学堂对面建造禅修主题酒店,把国学、养生、禅修、度假等旅游产品“嫁接”起来。一个为期数天的禅修训练班,通过把游客与活动相捆绑,不仅拉长了游线,丰富了内容,而且让七都的文化名片更接地气,更具附加值。

    即将落户迷笛营旁的主题音乐酒店,不仅将邀请驻唱歌手,而且每个房间以知名乐队命名,墙面挂上乐队的照片,让“越是个性的,越是有魅力的”音乐之家,成为音乐爱好者的天堂。

    这些特色品牌酒店,小的占地三五亩,大的十多亩,不评星,不求全,只求做出文化与特色。通过政府牵头建设,市场主体运营,优势结合,精准定位高中低端游客人群。再加上七都已有和在建的五六家高端酒店,到今年底全镇旅游床位总数将达1000张。

    七都还充分利用各种推介平台,主动对接长三角旅游圈,对接游客选址目录,通过精准营销,加速“走出去”,把游客“引进来”。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湖资源的稀缺,到太湖边选点布局休闲度假。而七都和庙港两个原本濒湖而居的建成区,经过多年发展与文化积淀,已成为不可多得的选项。”查旭东说,这两年七都通过企业纳税百强、亩均纳税和单位能耗纳税“三张榜单”,产业指导和限批“正负两张清单”的政策导向激励,倒逼区域内企业转型升级。如今,企业的亩均税收已从5年前的3万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3万多元。企业发展质量、全镇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更带动了生态环境、城镇面貌的明显改善。“与经济发展类似,我们的旅游发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打好了,水到自然渠成。”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