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国内专题

【全国两会网络评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建管”结合

发布时间:2017-03-08 16:4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傅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后我国将努力采取措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能,争取能够实现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应该能够公平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月4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我国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出台了一系列覆盖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措施,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逐年加大,公共文化阵地和设施不断齐全,城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感不断攀升。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短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群众参与度低等问题依然突出而严峻。所以,这次全国人大发言人傅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明确表示,今后将努力使城市和农村能够公平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这对农村群众来讲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看后令人不禁为之拍手叫好。但是,要想让农村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均等化“红利”,个人认为还有很多路要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送”更要“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变得“水涨船高”。但仅靠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文艺“文化三下乡”活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在搞好“送”文化的基础上,把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到“种”文化上来。要通过机制保障、搭建平台、培育人才、组建队伍等一套“组合拳”,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式的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中去。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要“建”更要“用”。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镇文化站、图书室、文化广场、村农家书屋等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日趋完备。不过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然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要么是“铁将军”把门,要么是“门可罗雀”。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些政府部门对基础设施只重视“建”,不重视“用”,经费不足、人员不足、老百姓不感兴趣等理由不一而足。因此,通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人才保障、后勤保障,强化供需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管、用”三者有机结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才不会成为“花架子”。(赵万满)

来源:淮安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张明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