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本地专题

年轻的梦想 不朽的篇章 ——写在《镇江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6-08-05 11:1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喜欢端坐在门前的大槐树下看书读报,有时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写画画到深夜,迄今,他已年近花甲,但毅然坚持。正是受到父亲的熏陶,我继承了他阅读和写作的爱好,油墨的清香、生动的故事、清雅的文字……伴随着童年的记忆,还有那美丽的作家梦。

    不过,梦想终究要回归现实。2003年,我考取江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告别苏北小城,奔赴镇江求学之际,父亲送了我六个字:“心若在,梦就在!”

    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就说,面对这座陌生的城,除了可以用不停息的脚步丈量她的美丽,镇江有历史辉煌,更有现代文明,与这座城市关联的文字都可以解读古往今来。在老师的推荐下,《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和金山网成了我们了解镇江时事,见证社会变迁,关注城市发展的窗口。

    同届江大读书的陈静,也是我的老乡。2005年,她为身患白血病舍友募捐的事迹在江大广为传播。当陈静也被确诊为白血病后,她仍坚强地学习、生活,并且她还奉献爱心援助其他的白血病患者。那一年,这个平凡但伟大的爱心女孩,成了两报一网关注的焦点,《“荣誉捐助”献给“爱心天使”》《为了拯救身患白血病的“爱心天使”》《和谐镇江,奏响爱的旋律》《情系陈静 爱在镇江大型募捐义演举行》等新闻跃然头版,那暖心的文字,感人的图片,深深感染着我,我也成为一名爱心募捐的志愿者。那一刻,我真实体会到镇江的大爱,见证了镇江网民的力量,感受到黄丝带的暖意。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对镇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爱上了这里的真山真水。2007年,我留在了镇江,成了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延续了四年大学的习惯,两报一网成了我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出于对镇江人文及历史的浓厚兴趣,《镇江日报·文化周刊》和金山网“镇江文化”版块的内容我都会潜心阅读,细心记录,也认识了“江南和尚”“陈氏鉴藏”等一批对镇江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结合多年对镇江历史文化的见解,我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充分融入本土课程资源的建议和意见,向学生传播镇江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了积累本土资源课程教学元素,我一直都在向两报一网的专家学者们学习请教,先后在《镇江高专学报》等省级期刊发表《京口文化特色实践课程探索》等专业论文数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了教育同行的关注。

    工作之余,我喜欢参加两报一网组织的各类活动,比如参加了“我与锅盖面的故事”征文大赛,我创作的《父亲的锅盖面情节》被《镇江日报》刊登,在镇江政协征集提案线索的网帖中,我提出了“关于增强我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建议”。在金山网的啄木鸟的行动中,我先后撰写的《金山景区门前好“热闹”新集市新发展》《景区湖外围管理要强化》《蚕桑路的难掩之痛,交警叔叔快来看》《莫让城市项链黯淡》等数篇网帖,图文并茂地反映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意见。值得欣慰的是,上述网帖都得到了职能部门和两报一网记者的关注,所反映的河流环境被污染、景区脏乱差现象、桥梁缺乏安全措施等问题都很快被整改、处理,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因为,作为一名新镇江人,我与这座城市共发展。

    应该说,相比《镇江日报》六十年的历史及辉煌,我与两报一网的故事及情结不足挂齿,这个平台融汇了这座城市的细节末梢,刻录了这座城市的四季轮回,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发展。现在,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当年的那句话,梦想随处都可以实现,只要用心愿意去追梦,我的梦就在这里——镇江。   (胡秀红)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长韬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