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本地专题

一个老通讯员的报社情

发布时间:2016-08-05 10:5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1972年被学校任命为通讯员,至今已有44年。这44年来,我与报社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西路旧址,到中山大厦,再到现在的报业大楼,报社不断发展壮大;我也从教师到润州区兼任人大副主任,再到担任农工民主党市委会驻会副主委,直到退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始终跟报社保持联系,始终记住自己通讯员的身份,把报社、记者、编辑,看成自己的朋友、亲人。

    朋友、亲人

    从镇江中学上一趟城不容易。几乎每次上城我都要到报社坐一坐,看一看,喝杯茶,聊一聊,因为这里有镇中的很多同事、校友、我的学生。如洪蒲生、孙爱国(艾谷)、张晓平、唐金波、呼延镇、顾洪恩、吴之如、林少麟、林岚。。。。。。还有负责教育版的季逸如、杨镇等人。我也曾邀请方范到镇中,给“芳草”文学社的学生作文学讲座。

    我在担任通讯员的初期,报道了工宣队帮助镇中办起了全省最早的校办工厂。此稿《新华日报》后来也刊用了。但真正跟报社联系较多的是1983年《镇江日报》复刊之后。孙爱国编发了我的稿件《要正确对待唱反调的学生》,原稿一千多字,刊出时约两百多字,我有点不高兴,孙解释说:“报纸版面有限,没办法,只得忍痛割爱了!”此后,我就注意写短文投稿了。

    通讯员、读者、作者

    作为通讯员,我并不会写通讯稿。报社举办了通讯员培训班,我参加过一次,了解了导语的重要。导语要简明扼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实质要害。这为我今后写稿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今后的读报找到了“窍门”。我报道了学校一些重要事件,如学校通过了省教育厅的检查验收,恢复为省属重点中学,苏沪浙几个省市在我校举行大型语文教研活动,1992年的百年校庆等等。

    更多的是,我是《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的忠实读者,每天都用1——2小时看报。报纸是我的精神食粮。从报上了解国内外形势,省内、市内的大事,旅游信息,征文启事等,同时,报纸又是我学习的教材,保健常识、优美的散文,我反复阅读,甚至抄下来,或剪下来贴到练习本上。报纸又是我画画的摹本——我临摹了很多插图。

    我又是文章的作者,在《镇江日报》发表过几十篇教育言论、影视评论、随笔,退休后,汇编成《教坛偶拾》一书;在报纸上发表过多篇散文、诗歌,少量书法、美术、摄影作品,退休后,汇编成《太阳花》一书。

    我从通讯员到 报纸文章的作者、忠实的读者,与报社、编辑、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与报社一起成长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镇江日报》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用电脑打字、编辑、排版,版面更新,我也暗暗下决心学习电脑打字、写稿、发稿。

    《京江晚报》发行后,我又积极向晚报投稿,成为其忠实的读者。我到“金山网”晒出了自己写的春联,请金山网的记者到“我家山水”社区采访,因为该社区居民正在视唱我与张祖荣老师合作的歌曲——《携手共圆中国梦》;去年9月,我在市图书馆举办了个人书画及藏品展,我的学生制作了视频发到了“金山网”上。

    去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将手边的抗日老照片汇总起来交给《镇江画报》的编辑纪晨。这些老照片在去年的第三期画报上发表。

    同时,我怀着感激的心情,感谢报社把我多次评为“优秀通讯员”,多次参加颁奖会议,幷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在报社与其他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奖。十年前,我与李文泉先生合作创作的《和谐颂》,《镇江日报》、《京江晚报》都做了深入的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2002年4月,报社群工部组织部分通讯员到革命圣地井冈山采风,花有文主任对我们夫妻俩多有照顾。肖方元、朱秋霞等人对我做过专访,写过长篇报道,在此一并致谢!  (束瑞祥)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刘长韬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