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本地专题

一位老报人的《镇江日报》情怀

发布时间:2016-08-04 16:59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老报人的《镇江日报》情怀

        非也平

        《镇江日报》创刊60年了,能用一生中的60年关注这份报纸,决非是常人可为。如果没有十分的信念,没有终生的坚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刘秉伊,今年94岁,1957年《镇江市报》复刊时,从粮食局调入报社,担任编辑十二年,“文革”期间由于“造反派”全面接管,于1969年举家下放到丹阳农村,从离开报社岗位至今快半个世纪了,但他在以后的岁月里始终陪伴着《镇江日报》。

        我结识刘老时已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革”后落实政策他们家也返回镇江,当时刚从市委统战部退休在家。我因为编写地方志经常去请教刘老,他家住得不算宽敞,屋内也比较零乱,但他的写字台上却是非常整洁,一副老花镜,一只笔筒,堆放整齐的报纸和杂志。客人初次到他家,家人总会提醒千万别动乱他桌上的东西。

        刘老对待报纸非常认真,特别是《镇江日报》,不仅每份必看,而且每篇必读,甚至是一字不落。若他要离开镇江几天,首先关照家人的就是这期间的《镇江日报》帮他保管好,回来第一件事也是抓紧补读。他看完报纸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将报纸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按日期一份一份地夹起来,到了月底还要检查张数和顺序,再装进纸箱保存,家里面和楼道都堆不下了,还是舍不得丢。

        2000年以后刘老也80多岁了,虽然患痛风行动不便,但他每天必下一趟楼。先是站在阳台看送报的人到来,而后到楼下邮箱去取,接下来一上午的时间基本上花在这份报纸上,用放大镜一字一句地看报,时而还在上面注上记号,大约要到吃中饭时才能把一份报纸整个看完。在刘老的老年生活中,阅读《镇江日报》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我通过和刘老的聊天得知,他40年代初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由于父亲去世早,无经济来源就没能上大学深造,来到镇江投奔亲戚,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从粮食局到报社,从下放丹阳到再回镇江,他经历了许多单位,但他最爱谈的还是在报社那难忘的12年时光,他日常喜爱交往的朋友也大多是报社的老报人,人一生中的12年说长也不长,但这种情怀却让他牵挂了一生。《镇江日报》更名、改版、扩版,报社建办公楼了,他都格外关心,他始终感觉自己是报社的一员。前几年报社请老报人开座谈会,他前后兴奋了好几天。

        刘老为人谦虚,从不夸夸其谈,更不会炫耀过去有什么辉煌,我听说他在丹阳期间曾经搜集和整理过茅山地区民兵抗日斗争方面的故事,但他没有个人署名。在市委统战部工作期间,他有一篇散文是关于中秋佳节思念台湾同胞的,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中,配上音乐在全国广播。可惜他连那篇散文的题目都不愿说。他就是这样一位不求名、不图利,热爱写作的老报人。

        刘老是一个平凡的人,也许他没有过轰轰烈烈,但他对待一件事情的执着和坚持让人敬佩。他没有其他嗜好,十多年的报社工作,把他的人生完全定格在报纸和文字上,一生关注新闻和报纸,一生是《镇江日报》忠实的读者和朋友。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