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结缘,相助一生
徐连山
在谈到我和《镇江日报》结缘,真可以说源远流长,情有独钟。我1957年从丹师毕业,调镇江市生产巷小学(当时叫安平小学)任体育教师。那时学校只订了一份《镇江日报》,课间教师们争相阅读。我从事体育工作42年,日报一直和我风雨同行,给我输送了大量的体育新闻知识,先进的体育技术,我国健儿为国增光的动人事迹。日报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是我生命中挚爱的良师益友。
1984年,我调伯先路中心小学任体育教师,当时学校的少先队工作也搞得十分红火,日报老记者景广权同志常来我校采访。说来也巧,那时镇江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乒乓重点城市之一,全市城里只有八叉巷小学是乒乓重点传统校,人们担心一所基层小学能否挑得起乒乓城的重任。在这种形势下,日报刊登了题为《能否让“乒乓城”名副其实》的文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86年,在市体委、京口区文教局的关心支持下,城外乒乓重点传统校在伯先路中心小学诞生了,从此镇江在基层有了两所乒乓重点传统校,它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为乒乓名城驻入新的活力。
在伯先路中心小学迁址黑桥,改为宝盖路中心小学后,我校乒乓队遇到选才面窄的问题。景广权记者写了一篇题为《要千里马,也要有壮大的马队》一文,在《镇江日报》上刊登,为我校乒乓事业遇到的现实困难,大声疾呼!报道引起体育、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作为乒乓名城的镇江,从此中学每年也开展乒乓球项目的比赛,形成我校乒乓队员毕业后各重点中学纷纷争抢的局面。1996年,我校乒乓队员毕业后升入中学后成为各校主力队员,在当年市中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大显身手,为镇中、一中、十三中的体育事业增光添彩,都进入单打前三名。《镇江日报》记者刘杨堂兴奋不已,写了一篇《对我市学校体育一次重要检阅》的文章,大加赞赏,也是对各校乒乓体育工作者极大鼓舞。
1995年已是我校乒乓传统校成立第八个年头,我校乒乓队这些年来在市区级小学组乒乓球比赛中,荣获九次团体冠军,六次团体亚军。日报记者习斌同志此时来宝盖路中心小学采访,写了一篇《痴心不改育新苗》的文章,刊登在11月12日《镇江日报》上,对一位老体育工作者辛勤耕耘为乒乓名城增光,表示肯定。
我和日报风雨同行42年,它给我的爱是无尽的,也是真诚的,是一时难以付诸笔端的,我只能深情地在内心表示感谢。退休之后,我又和《京江晚报》结缘了18年,使它丰富了我晚年生活,带给我无穷的欢乐。我特别喜爱周刊部编辑的“江花”“银潮”等文艺性较强的文章,每期必读,对优秀文章都要珍藏,细细品味。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和日报、晚报60年的情结却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