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镇江日报》而改变
丰成银
人生之路,总有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其中,往往受到那些看似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影响。
记得1986年的那个夏日,我从本省的一所中等农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偏僻的国营场圃。痛苦的是,那里除了一台电视机,几乎再也没有其他文化娱乐设施,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感到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
偶然有一天,无聊之极的我随手翻阅办公室里那份天天见面的《镇江日报》。看到副刊《多景楼》上的一些文章,似乎顿时来了灵感,想起自己读书年代就爱好语文,有一定的文字基本功,于是提醒自己,与其在悲观失望中浪费光阴,不如试着在业余写作中寻找一点生活乐趣。
从此,我斗胆拿起笔,利用一个个原本寂寞空虚的夜晚,写出一篇篇大大小小的“豆腐块”,向镇江日报和其他报刊邮寄。
记不清有多少次,寄出的稿件如石沉大海,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缺乏写作细胞。就在我有点徬徨的时候,出乎意料地收到镇江日报副刊部唐金波老师的“退稿信”,他对我的稿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不久,景异玮老师也热心地来函指点迷津。二位编辑老师的鼓励,增强了我的信心。
终于,1988年3月13日的镇江日报“多景楼”副刊刊登了我的诗歌《春日短笛(三首)》。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处女作,让我的创作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当年,一篇散文《父亲的二胡》获报社举办的“田园短笛”征文二等奖;另一篇小小说《如云似雾》获“扬中兴隆彩印厂特约小小说征文”十佳作品奖——我市著名作家庐山为我和其他获奖作者点评了习作并颁了奖。随后两年,我在《镇江日报》《金山》等报刊发表了数篇新闻及文学作品。
1990年,单位附近的一个乡镇机关意欲引进通讯报道人员,正在酝酿人选之际,一位热心的朋友将我的一本剪报集呈现在有关领导面前,那本剪报集主要是我两、三年来发表在镇江日报上的“豆腐块”。爱惜人才的乡镇领导见到我的剪报集后喜出望外,欣然接纳了我。从此,我成了一个机关工作人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镇江日报》让我走出了人生的尴尬境地。
到了机关后,我按照工作需要,侧重学习通讯报道的写作。在镇江日报社贾又敏、李明山、张振武、完利平等热心前辈和编辑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我又在一些省市报刊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
许多年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从未间断过业余新闻和文学写作,在国内有关报刊发表新闻及文学习作数百篇。并且,我还通过写作结识了众多社会各界的朋友。
如今,我是一个乡镇基层监察工作者,经常用自己的文字投入反腐倡廉的神圣事业。在业余创作方面,我虽然没取得什么辉煌的业绩,仅仅是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镇江日报社通讯员,但是,业余写作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新鲜、亮丽的阳光。
由衷感谢《镇江日报》——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升华了我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