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通讯员们点赞
秦 苏
《镇江日报》从1956年创刊,已风风雨雨走过了60年,这么多年来,一批又一批通讯员们与报纸风雨同行,不离不弃,为镇江日报的发展成长作出了不可忘却的贡献。由于工作关系,我结识了其中几代通讯员并打交道多年,他们虽职业、年龄不同,但对报纸的真挚情感和敬业精神却是共同的,至今让我不能忘怀。
刘建国是一位资深考古学者,1990年春他写了一篇《6000年前的地下村庄》,虽然他以前曾发表过许多学术论文,却从未写过新闻,这篇稿件中专业名词和用语偏多,好似一篇考古论文。我提了几点建议,他反复修改,一点没有学术权威的架子。在之后的几年中,我市一旦有考古新发现,他就主动与我联系并精心撰写稿件,先后发表了十多篇可读性强又有新闻价值的考古新闻。
庐山是我市一位知名作家,写稿极其认真,为了将一篇有关女性犯罪的稿件写好,他特地约我同到湾山等劳改劳教场所深入采访了三天,写出的大特写《昨天、今天、明天》获得有关部门好评。之后他经常与我联系,拟定选题,又写了多篇有影响好稿,从此与报纸结缘。
朱同是位受人尊敬的语文老师,他不仅在报纸上发表过好多稿件,还是一位称职的评报员。已记不清是从哪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将见报稿件出现的错别字、语法差错以及校正的建议一一列出,寄给编辑部,其中许多差错连报社专业反差错人员也未发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报社聘请他为义务评报员后,他每月底都会准时将一份书写工整,长达几页的差错纪录寄给报社,为报纸质量评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直到一次大病后,他才中断了这件坚持多年的“ 苦差”。
我特别要点赞的还有两位算是镇江日报最资深的通讯员,一位是笔名陈静的陈其元先生,一位是笔名文喆的吕文喆先生,他们都是从1958年开始写稿。陈静先生当年写的小小说在读者中名噪一时,他的文史补白文章更是脍炙人口。文喆先生专写美术评介,早在1958年他就在报上发表推介京江画派的稿件,曾引起我市美术界的强烈反响。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两位老先生仍笔耕不辍,还在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上发表一篇又一篇稿件。
……
要点赞的通讯员还有很多很多,连日来“两报”上发表了通讯员们写的几十篇征文,我发现几乎在所有征文中,作者都无一例外地感谢报社对他们的帮助和培养。然而,作为一名老报人,我觉得更应该说,报社要衷心感谢广大通讯员,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报纸的一往情深,踊跃投稿;感谢他们多年来与报社风雨同行,在各方面对报社的关心和帮助,报社不会忘记他们。我想,在报庆60周年时,报社如能邀请各个年代的通讯员代表,如陈静、文喆、朱同等老先生参加各项庆祝活动,给点嘉奖,那岂不是一件锦上添花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