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的老师群像
王晓莹
那本红彤彤的特约记者聘书,一直被放置于我书桌上。它是一种邀约,是一份殊荣,更是一种责任。那是2015年3月,镇江日报副总编杨苏宜颁发给我,他恳切的话语时常萦绕在我耳边:对特约记者,总有说不完的感谢。其实,对于镇江日报数位老师,我何尝没有说不完的感谢呢?
“都说隔行如隔山,我能行吗?”接过聘书的我,心里也不停犯嘀咕。当天会议上,编辑出版部主任徐肖东仿佛看出大家的心思,“隔行不隔理,学习新闻写作,就是要多跑、多看、多揣摩、多交流,久而久之,感觉自然会有”。
“发现好的新闻线索,报社会让优秀记者带领大家共同采访、跟班学习、逐步成长,我们历来将辖市区特约记者‘视如己出’”,杨总接过话茬儿,像师长一样的肺腑之言,给我们吃了颗“定心丸”。
在日后的工作中,我陆续接触到许多优秀的老师,刘兰明、张涛、杨咏、钱华明、王鹏程……,他们担任的职务不同,但我习惯统一称呼他们为“老师”,或许个性特点不尽相同,文章风格各有千秋,但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他们的“共性”,那一定是——敬业!
因为敬业,记者的工作时间是365天×24小时,是的,每时每刻,我们的身边都会有新闻发生。我跟朱婕合作的第一篇稿件是关于润州“文化大拜年”,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那次的“文化拜年”活动安排在羊年春节期间,我们共同采访时,大街小巷早已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儿,她告诉我,越是节假日,越会碰到许多鲜活的新闻。“别看辛苦,可是你能接触到最鲜活的事件,最真实的人生百态”。
年初四,我是被声声鞭炮唤醒的。我照例打开QQ查看工作留言,一个熟悉的头像不停地闪着,“朱婕”?再细看,她已将稿件完成并发送过来,发送的时间——凌晨2:00。
“你来稿中,300多家,能明确到300多少家吗?”
“那个指标数据核实过了吗?”
“已经提前完成任务,计划是什么时间,提前多长时间?要说清楚。”
一个个数字,一个个称谓,甚至是一处细小的有异议的表达,老师们都会一一电话核实。而我,就像交上作业本的学生,等待老师,不,也是等待全体读者的批阅,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
自打成为特约记者,每天一大早,当我手捧那份散发着淡淡油墨香味儿的《镇江日报》浏览新闻时,总能感受到一篇篇报道背后那沉甸甸的分量,编辑、记者那勤奋敬业、严谨认真的工作状态跃然眼前。
寒往暑来,风雨60年,镇江日报一代代报人的坚守,源于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而我,这个记者队伍中的“新兵”,在这么多老师的带领之下,一定秉持谦逊之心,把握新闻线索,记录真实生活,传承社会美德,以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实现“记者”这个职业的信念与理想,捍卫“记者”这个职业的神圣与荣光。
(作者为润州电台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