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本地专题

悠悠真情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6-07-26 14:4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真情的记忆

        周志龙

        1956年,我读初中二年级,伯父是本村邮递员。那年暑假的一天,我从伯父那里看到了刚创刊的《镇江市报》。此后,每期市报来了,我都跑去看报,一来二去,我们做了要好的朋友。

        我第一次给市报写稿,也是在那个暑期。起因是,我祖母用的那把芭蕉扇已很破旧,扇子的周边和扇面上的一些地方缝着布条,可祖母硬是不肯买把新扇来用。我之所以要给市报写稿,为的就是想议论一下这个事情。不料稿子写出来后,题目还没想好,伯父匆忙间从桌子上把稿纸取走,把它装进信封,带到邮局去寄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市报编辑为此稿加了个题目《祖母的扇子》,将它刊登在“小言论”栏目里了。作为一个与编辑素不相识而又显得有点“蹩脚”的初学写稿人,编辑给予的热忱关爱,今天想来,也依然令我感动。

        “文革”时期,《镇江日报》被迫停刊,1982年3月复刊,及至1998年1月,《京江晚报》创刊。日报复刊和晚报创刊的当日报纸,我曾保存多年,惜乎在我两次搬家之后,已再也寻觅不到它们的身影了。

        记得复刊后的镇江日报副刊,每期都在“梦溪随笔”“试剑石”等栏目里,刊登杂文随笔类作品,而创刊后的京江晚报,则在其时评版的“读者‘评’台”、“一题多论”等栏目里,刊登本地和外埠作者的时评作品。30多年来,我的250余篇文章就是在这些栏目里发表的。其中的一些文章,如:《难得襄王也开明》《“书呆”日记二则》《宠物狗:一道社会风景线》《“涨”声响起来》,等等,被收入了《江苏杂文选》等书籍,有的还被杂文报“杂文选萃”版选载。我总是想,作者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也凝聚着编辑同志细心呵护和悉心浇灌的汗水,编者与作者之间,谓之挚友情深,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报社对作者的关心支持,也留给我一串难忘的记忆。这里略举一例:数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们十几名时评作者来到报社,参加时评写作专题座谈会。晚报总编亲自到会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晚报特稿部的几位编辑作了辅导发言,并同大家一道切磋交流。会后,与会同志共进晚餐,边吃边聊,相互沟通编稿和写稿的信息,彼此从中获益多多。

        去年和今年,我原先供职的单位,给退休人员每人订了一份全年的京江晚报,而镇江日报阅报栏,近两年也在市区一些街道旁的醒目位置陆续设立起来了。如今,我与这两位挚友,天天晤面神聊,它们让我在“悦读”中审视社会,感悟人生,享受着畅游镇江、畅游中国、畅游全球的快乐。这叫:快乐每一天,真好!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