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一个很普通的上午,58岁的王根定做了两件事;一是订蛋糕,二是封红包。
这当然是要跟人过生日。但寿星不是自己,也不是妻子、孩子,而是街道的一个“前上访户”。
当时王根定是润州区七里甸街道信访办的负责人。中午,他与“前上访户”d先生的家人一起吃了个饭,还喝了点酒。他这是在兑现承诺。一个月前,d先生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不再去北京上访,对方随口一提,说马上过生日了,让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立仁和王根定来喝杯酒。两人一口答应。
化解这个上访户很不容易。今年5月份,王根定接手这个案子时,对方很不合作,骂骂咧咧,还动不动就伸手打人,情绪十分激动。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慢慢磨,一天跑两趟。十天后,对方终于开口谈事情了。
与多数上访户的情况一样,基层干部在拆迁过程中确实犯了一些错误,有时候为了追求拆迁速度“口无遮拦”,作了一些无法达成的承诺,而d先生老两口则以此为“依据”,逐步抬高了拆迁筹码,政府不答应这些“高要求”,他们就开始上访,一级一级直至北京。
道理很明白:基层干部最初的工作有瑕疵,但夫妻俩的要求超出市场价一倍还多,肯定不合理。外人一听就明白的事情,夫妻俩却听不进去,要么他们认定“干部的话不可信”,要么他们也知道自己要求过分,但由于基层干部失误在先,就以抓住了“干部的小辫子”为由“哄抬物价”。这是多数“上访户”的“共同心态”。
解决事情的第一步就是倾听。王根定一听就是一个月,对方“骂干部不讲信用”他听着,对方讲生活困难,他也听着;对方讲子女们的是是非非,他也听着。随时来,随时讲,随时听。就是在听的过程中,王根定与对方拉近了感情。
听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谈。谈什么,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中央反腐整风的认识,谈自己对党群关系的理解,谈自己对少数干部作风问题的痛恨,谈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的作用。谈,是为了寻找双方对事物评判价值的公约数。
找到了大家公认的是非标准,才能转入正题,说上访的问题。“对方合理的诉求,我百分百支持,并且坚决兑现;对方不合理的要求,我水泼不进,有时候甚至可以义正词严地拍桌子。”就这样,十几个谈判轮回,对方接受了解决方案,三年“北京上访案”至此“销案”。
d先生说,认可王根定,就是觉得他有原则、讲规矩,不忽悠人。“即便一些要求没兑现,但他用道理、用法规说服了我,我认!”
王根定处理上访问题有一套。一年接待600多人次的上访,成功化解100多起,即使那些去南京、北京多年的“专业上访户”,他在三年信访办主任位置上,也成功化解了20多起,让街道90%的疑难上访案例都得到了完美结案。很多上访户事后还与他成了朋友,经常电话联系。他说,化解上访,讲感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讲法治、讲规矩,不向群众轻许诺言。“别怕拒绝群众,只要要求不合理就要严词拒绝,千万不能和稀泥、钻空子。”
王根定有套“息访方程式”。他说:95%的上访户都是有道理的,95%的要求都是不合理的,但我们不能一听他讲的大部分要求没有道理就不接待、不倾听,事实上,只要把5%的合理要求解决掉,95%的上访就能化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