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桥镇利民、新农一带,提起乡村医生郭洪彬,可谓家喻户晓。今年已65岁的郭洪彬自1969年担任乡村医生以来,46年如一日,义无反顾地坚守岗位,全心全意地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被评为扬中市优秀乡村医生、优秀共产党员,扬中市敬老先进个人,扬中市第二届劳动模范;先后当选扬中市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2008年1月,荣膺“2007年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成为当年镇江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医生。2009年被评为扬中市文明市民标兵。2010年郭洪彬所在的村卫生室被扬中市文明办、扬中市卫生局授予人民满意科室(窗口)。2011年被评为镇江市劳模与镇江市优秀共产党员。
扎根农村,不辱使命的坚定信念。1969年,18岁的郭洪彬初中毕业后不久,被推荐当上了村卫生员,后改称“赤脚医生”“乡村医生”。从此他与病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农村卫生事业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医生的成长道路是艰辛和曲折的。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信赖,尽快掌握从医的知识和技能,年轻的郭洪彬克服艰苦的工作环境,坚定扎根农村卫生事业的信念,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向村里有经验的管太山、马良骥等名医求教,一本《实用赤脚医生手册》被他翻油了,翻破了。经过一年多的培养锻炼和自己的刻苦钻研,郭洪彬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
为了不断提高从事乡村卫生事业的业务技能,郭洪彬同志坚持不懈地加强医学理论的学习,注重知识更新,积极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和专业培训,均取得优异成绩。1993年经考试合格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2004年经乡村保健医生培训考核合格予以乡村医生执业注册,2006年取得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合格证书。从医46年,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能正确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一般疑难病,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很多外村病人都慕名到他的卫生室就医。
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的医者情怀。多年来,郭洪彬同志以救死扶伤,病人至上为根本原则,先后救治了数以千计的病人,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
本村村民祝瑞珍,因患食道癌在外地某医院手术,术后病情恶化,医院表示已无能为力,家人不得不将患者转回家中,一边准备后事,一边请郭洪彬做最后阶段的“安慰性治疗”。面对这个年纪不算大的生命,郭洪彬认真询问病史,细心为其输液,接氧气,在他的精心护理下,祝瑞珍竟奇迹般地好转并存活下来。患者和家属非常感激,送给他一个红包,他婉言谢绝说:“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病人遭受疾病的折磨已属不幸,若是再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就更不应该。”祝瑞珍逢人就说:“如果没遇到郭医生,我也许早就稀里糊涂地死了,是郭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类似这样救死扶伤的事例还很多,他凭借多年积累的急诊抢救经验,救活了溺水近十分钟的落水者——镇洁友制刷厂会计蒋南充,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他主动配合八桥中心卫生院将突发脑梗塞的姚献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对待每一个病人,郭洪彬总是耐心询问,仔细观察,精心治疗,视病人为亲人,充分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怀。
心系百姓,乐于奉献的劳动者风范。在46年的从医生涯中,郭洪彬同志不分昼夜,栉风沐雨,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从事着最基层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与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奏响了一曲又一曲乐于奉献的时代赞歌。平时,郭洪彬同志从来没有上下班的概念,随时随地都在准备为村民服务。对他来说,吃饭的时候、睡得正香的午夜,接到急诊电话是平常事,炎热的盛夏是这样,零下几度的严冬也是如此,只要是病人需要,郭洪彬总是随喊随到。
记得那是去年寒冬里的一天,一个60多岁的妇女深夜突发急性胃肠炎,疼痛难忍,他的家人拨通了郭洪彬的电话,此时,已是凌晨一点多钟,屋外寒风刺骨,零下三、四度的深夜,谁会愿意离开温暖的被窝呢?可是郭洪彬硬是咬着牙,顶着寒风及时赶到了病人家里。打止痛针、输液,灯光下一切程序都有条不紊,在郭洪彬的脸色看不到一丝倦容。病人疼痛已经减轻,但郭洪彬并没有立即离开,他耐心地守候在一旁观察病情,询问病人的感受。时钟滴滴答答地走着,不知不觉天已大亮,病人也已进入了梦乡,郭洪彬才放心地出了门。
用自己的左手去温暧自己的右手,是一种自怜,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对待特殊病人和困难病人,郭洪彬同志总是慷慨解囊,乐于奉献,经常自己掏钱为病人治疗,有时送医送药上门免费服务。五保老人戴中寿夫妇,年高八十有余,患多种疾病,长年无人照顾,郭洪彬定期免费为他们看病、送药,并帮助做些家务事;哑巴、五保老人蒋风林患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郭洪彬长年用三轮车把他接到村卫生室里免费看病,看好后又把他送回家;本村八组施贤成才35岁就患上淋巴癌,孩子两岁,妻子又没有工作,家庭特别困难,郭洪彬就经常给他送药上门、免费服务。
履职尽责,勇争一流的进取意识。平时,郭洪彬同志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并全力在履职过程中争创一流业绩。无论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疟疾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还是九十年代的结核病防治,肝炎病人排查等工作中,他都全身心地投入,扎实做好预防为主的各项工作。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和村卫生室的同事们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钟甚至更晚才回家,其间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认真仔细地做好抗击“非典”的每一项工作,为夺取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郭洪彬同志还积极当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宣传员、推动者,及时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宣传新医改政策,勇当新医改的支持者、实践者,使全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在新医改实践中,郭洪彬同志坚持服从镇卫生院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积极参加村医例会,转变工作方式,因病施治,杜绝过渡治疗行为,在处方书写,诊断病情等方面做到规范操作,减少差错;认真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不超范围使用基本药物,及时规范双向转诊行为,保证了新医改政策的及时落实到位,实现了“门诊人次上升,平均处方值下降”的医改目标。
发挥余热,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如果选择到年龄就退休,今年应该是郭洪彬在家安享晚年的第四个年头。但这只是如果。现在他依然每天重复着“朝七晚六”的生活,用满腔热情为一方百姓的健康忙碌着。“郭医生这样的好医生,真是不多,”同事刘明亮告诉笔者,他跟郭洪彬共事了四年多,从没见到他跟病人高过嗓门,红过脸,对于急性子的病患,他也总是笑脸相迎,客客气气。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岗,风雨无阻,周末基本无休,郭洪彬对工作全身心投入,也让刘明亮这些年轻的科室人员佩服不已。
随着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健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成为农村居民解决小毛小病的首选之地。良好的医技加上贴心的服务,来利民村卫生室就诊的患者逐年上升。一份 《八桥镇各村卫生室门诊工作量统计表》显示,2014年利民村卫生室门诊量达18250人次,工作量是其他村卫生室的2~9倍不等,占到全镇全年乡村医生工作总量的一半, 日平均门诊量在50人次左右,进入疾病高发的夏季,最忙的时候,每天要接诊七八十人,郭洪彬也成为八桥镇最忙的乡村医生。
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农村卫生员到现在的村卫生负责人,从医46个年头,是什么让郭洪彬热情依旧,退而不休?我们好奇,是不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等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让他难停脚步?又或者是不是无法适应身心全退之后的清闲?事实证明,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测。
“百姓需要,我没有理由退却,我要不遗余力多干几年,为老百姓健康服务。”工作间歇,郭洪彬接受了笔者的采访,“过去以医疗为主,现在有慢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不管怎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帮老百姓看好病,给他们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短短的几句话,却深刻诠释了“厚德精医,仁爱为民”的扬中卫生人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