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李少龙:用科技和智慧架桥铺路的城建人

发布时间:2015-12-28 11:32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架桥铺路建高楼,扮靓城市送福祉。多年来,镇江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变,这背后有一群被称为筑路工的城建人在默默奉献。如今,这一群体早已走过了简单体力劳动的年代,在住建局,聚集着这样一批学历高、脑子活、技术强、干劲足的实干家,他们用老黄牛的精神,用业绩证明一切,不断向书本要给养,向岁月要积累,不断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用创新的思路建造工程。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局城建处副处长、市干道办副主任李少龙。

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人生轨迹中,他长期奋战在工程一线,用汗水绘织成一幅幅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网画卷,用脚步铺就了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马路,用双手架设起一座座气势雄浑的大桥。多年来,李少龙坚持创新实干,用科学的理念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用实干的精神完成了一项项艰巨任务。而他自己,也从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迅速成长为业内精英、技术专家。

善于学习,是他进步的阶梯。

1992年,刚刚走出校门的他来到镇江市市政公司工作,参与了市区解放路和解放桥的施工。然而,书本知识与现场的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就连最基本的测量放线工作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解放路工程施工中,有一段路基,因为他测量的数据失误,几十米长的道路基础不得不重新返工。这一事件深深地触动了李少龙。慢慢地,同事们发现,除了在工地上忙碌的身影,这个小伙子做得最多的就是向周围的同志请教和学习,无论是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在工地一线的施工工人,都是他讨教和学习的对象。

那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天气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宿舍同事下班后忘了带钥匙,回工地找李少龙,却发现他在昏暗的芦席棚内忙得满头大汗,身上的衣服已经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脸上也因为蚊虫的盯咬,肿了几个大包。原来,李少龙发现解放桥的横梁安装角度有问题,自己又找不到正确的角度,于是软磨硬泡,请木工师傅和自己一起制作模型。通过亲手制作模型,他找到了横梁安装的正确角度,避免了错误。

拼命实干,是他成功的关键。

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李少龙总是冲在第一线,而且特别注重工程现场的工作。在一次污水截流工程施工期间,由于附近化工厂的工业废水渗入了施工的沟槽中,导致管道基础混凝土无法浇筑。李少龙来到现场,二话不说,脱掉鞋袜,卷起裤腿,亲自下沟槽查看。脚被玻璃划破了,他全然不知,污水寒冷刺骨,他浑然不觉,等到查清所有的情况,他已经冻得浑身哆嗦,连抬手抬脚的力气都没有。同事们把他拉上岸后才发现,他脚上的创口流血不止,创口周围还出现了异常的红斑、红肿现象,原来沟槽中的工厂废水有毒。他却只是简单的清洗了一下伤口,然后又继续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案,等到方案落实后,他才带着伤痛去了医院。

就是这样,李少龙通过施工现场的摸爬滚打,勤学苦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取得了一个个突出成绩:他负责的多个工程项目获得江苏省优质工程奖、茅以升家乡建设奖;体育会展中心钢结构工程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在工作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李少龙也在平凡的岗位上稳健成长,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镇江市科技骨干、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等等荣誉,都是对他工作表现的最佳注脚。

熟悉李少龙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愿意动脑筋,勇于去创新,善于用科技打造工程的建设者,在他的工作历程中,科技创新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我市首座市区高架桥---解放路高架桥,现今已成为市区的重要交通节点。由李少龙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解放路高架桥的建设过程中,开拓性地大胆创新,将当时最新的十多项建筑业新技术引进到桥梁建设中去。

在解放路高架桥的建设过程中,为了测试堆载过程中桥梁满堂脚手支架的变形数据,李少龙和技术人员一道,携带沉重的仪器,在丛林般的支架中来回穿行,认真地检查每一个扣件、仔细地观测每一个节点、详尽地记录每一个数值。他们不仅要攀高爬低,还要经常躲避一些意想不到的高空坠物,稍有不慎就会挂彩。每次钻进丛林,对数千个点进行检查、观测、记录,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等到大家出了丛林,一个个都灰头土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仅此一项工作,就持续了60多天……然而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这些新技术在解放路高架桥中的应用,不仅成功地突破了地形地质条件和铁路行车条件的限制,保证了沪宁铁路的运营安全,而且节约了工程投资330多万元,同时,该科技项目的研究获得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多年过去了,要问李少龙哪个项目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体育会展中心。事实上,这个项目的确亮点纷呈,也可以说是李少龙最新的科技成果汇报展:

体育会展中心,作为我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群,拥有两馆一场和蛋山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约690亩,总建筑面积接近18万平方米。当它以其雄伟、飘逸、秀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藏着多少科技的秘密,这里留下了多少建设人的汗水。

李少龙作为体育会展中心项目建设的现场负责人,除了工程的计划编排、质量控制、安全管理、资金使用、综合协调等等,他思考的更多的那就是如何在这一地标性建筑群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成果、打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

历经4年多的建设,李少龙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不断摸索、研究和尝试,在体育会展中心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太阳能利用技术;新型空调系统;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预应力技术;智能建筑系统;大跨度、大空间钢结构的优化设计……等等这些新技术、新工艺都已经在体育会展中心成功地实践,并被许多兄弟城市引为标本争相学习借鉴。

除了这些,体育会展中心最经典的创意,莫过于蛋山体育公园的从无到有。

如今这个生机勃发的体育公园,原先只是蛋山周边早年关闭的几个露天采石宕口。由于无序开采,留下的残崖孤石,给紧邻的体育场建筑安全带来了隐患,为确保场馆的安全、环境的美观,必须对蛋山进行综合治理。

但,堆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李少龙和他的团队格外用心。

在堆山的施工阶段,李少龙几乎每天都要亲自到现场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对山体的细微变化进行严密的监测。那年夏天,气温出奇的高,晴天时,在树阴下站一会,都会全身大汗淋漓,李少龙每次从现场回来,身上的衣服像是在水里泡过,满头满脸的灰尘总是如影随行。下雨了,新堆填的山体容易出现滑坡、坍塌等异常情况,李少龙他们上山的次数就更多了。从湿滑泥泞的小路攀爬上山,摔跤、滑倒、鞋子被泥土吞噬时有发生。跌倒了,就爬起来;鞋没了,就赤脚前进,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检查完所有的作业点、排除掉所有的安全隐患。 完成工作,从山上下来,所有人都变成了泥猴子

就这样,李少龙带领着他的团队移走了现场多余的120m³的土石方,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收获了人工堆山的实践经验。这,是一次现代意义的愚公移山。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心只为城建业。这就是李少龙,他时刻铭记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始终履行一个建设工作者的光荣职责,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科技的力量,建设着古城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