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1945年9月7日,王龙在丹徒镇江边遭遇大批顽化伪军,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刺刀,王龙毫无惧色,无比坚强,痛骂无耻的敌人,英勇牺牲在丹徒镇江边的芦滩上。时年37岁。
烈士王龙牺牲整整70年后,对这位曾被熟识者称为“丹北龙”、曾打入敌区腹地与敌斗争、曾在丹北地区从事敌工工作、曾于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镇江市市长,人们仍有许多欲知欲解之事。
在2015年,近一个月的走访后,我们发现,史料之外,“书、报、桥、亭”这四个字,与王龙紧密相连。
书,怀揣医书潜伏敌腹
2015年6月19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探寻第一站。
副馆长周再兴很热情:“我们馆收藏了两样王龙身前的遗物,拿给你们看下。”几分钟后,一位馆员取来两只档案袋,缓缓倒出一只白色破旧手电筒、五本医书。
手电筒前端的玻璃片已经不在,筒身斑斑锈迹。除了材质和生产时间,它与如今生产的手电筒并没有太大区别。
五本医书,用红色纸袋装着,纸袋上写着“王龙烈士 医书《医学实在易》”。打开医书,泛黄且有些破旧的纸张上,是以从右向左,竖排为阅读顺序的繁体文字。
没有学医经历、也非从事医学工作的王龙,身前为何会随身携带五本医书?这书与他的抗战,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也很想知道答案。”周再兴说。
数小时后,镇江市新四军研究会办公室。谈到王龙和他的五本医书,研究会秘书长莫仲钧大胆提出两种假设:一者,当时抗战期间生活条件艰苦,在敌后工作时,中医比较难找,学点医学知识是有用的;另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掩护身份。“王龙是搞地下工作的,开展敌工工作或是进城打探情报时,作为掩护身份之用。”
“因为王龙从事的是敌工地下工作,当时都是保密的,知道的人并不多。不妨去扬中寻访一下,王龙是扬中人,扬中方面掌握的信息或许更多些。而且,他的子女生活在扬中,能找到他们或许更好。”莫仲钧建议。
“医书的事,我特意打电话问过姐姐。”在扬中的家中,王龙的儿子王立荣给出了他的答案,“她回忆,父亲曾与家人提过自己年轻时对中医感兴趣,参加革命后,艰苦的斗争生活使他积劳成疾,得了胃病和肺病,每当疼痛时,他就按照医书给自己按摩,有时也给自己开药方治疼痛”。
报,与《群众导报》的往事
“1940年,父亲在扬中当县长时,除了参加激烈的武装斗争外,还组织开展了不少文化工作,这些,在我伯父王言的回忆录中都有记载。”
王立荣翻开手中的资料;“看,就是这里。回忆录中说,为了反对日本人的奴化教育,父亲布置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长赵良彬组织人力编印了宣传抗日内容的小学课堂教材,秘密地纳入青少年的学校教育。”
这本王龙胞兄王言的回忆录影印本,清楚记载着县长王龙和副县长王言在家乡抗击日寇的点滴,其中提到了一份报纸。
《群众导报》,扬中第一份抗日报刊,1939年正式创刊。创刊初期,适逢陈毅来扬中视察,欣然题写《群众导报》报头。1940年1月,扬中沦陷,《群众导报》被迫停刊。同年春,在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群众导报》复刊,更名《中流报》。11月,《中流报》与澄西《前进报》合并为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机关报,定名《前进报》。
《群众导报》复刊的时段,正逢王龙被调回扬中任县抗敌委员会主任和县长。
“这段是写父亲在扬中时,参与了《群众导报》的创办工作,《群众导报》在多年后改名为《前进报》。”说到这里,王立荣站起身,大声朗读其中一段:王龙写信给远在上海的外甥施明哲,要他辞去工作,回来负责《群众导报》的石刻印刷事宜。
王立荣还提供了新线索:曾与王龙共事近四年的战友郑竹波与《群众导报》亦有交集,他是原南京军区空军政委。
“对,我知道《群众导报》,当时陈毅还亲笔为《群众导报》题写了报头。”电话中,郑老说。
“1941年秋,父亲接受新任务,离开了扬中,也放下了办报工作。直到1945年在丹徒牺牲。那时我刚满月。”说到这里,王立荣声调顿低。
桥和亭,都以“丹北龙”命名
“那您知道,丹徒有座‘王龙桥’吗?”
“当然!”合上回忆录的王立荣,展了展身体,说,“父亲牺牲地附近原先有座小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父亲,那座桥定名‘王龙桥’。”
“‘王龙就像一条龙,带领抗日军民战斗在丹北地区,搅得敌伪闻风丧胆。’这是父亲战友颜诚写的一篇文章,‘击敌反顽的丹北龙’,就是纪念父亲的。”王立荣转身在桌上拿起另一本书。
父亲牺牲70年后的这个清明节,王立荣又去了一次“王龙桥”,看到了不同往日的以父亲之名命名的桥:路更畅通了,桥更宽敞了,桥边还立了一座碑。
“小时候就听祖辈说过,这桥原本是座普通石板桥,为纪念一位叫王龙的烈士而命名。”生长于当地的周女士说。
江苏大学东北部,教工宿舍区的山坡上有一座亭子,亭中石碑上镌刻着“王龙烈士纪念碑”。这座王龙亭何时所建,为何选建于此,鲜为人知。
“长期担任江苏省委领导职务,也曾在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后担任过镇江地委书记的陈光,也是我父亲的战友,他在1985年父亲牺牲40周年时提议了在江苏大学修建‘王龙桥’。”王立荣肯定地说,“选在那儿,是因为距离父亲牺牲地比较近。建成后,我们也应邀去了现场。”
今年上半年,京口区民政局、文体局对王龙烈士纪念亭和纪念碑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启动了申报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相关程序。
将探寻到的烈士王龙的书、报、桥、亭一一梳理,王立荣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父亲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父亲牺牲时我刚满月,他的一切,都是母亲在我懂事后述说的。很多人物、故事中,母亲提得最多的是父亲当年的一再告诫:‘我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牺牲,如果哪天牺牲了,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学手艺,女儿不要出嫁,继续继承我的革命事业,直到革命胜利。’事实上,母亲尊崇了父亲的遗愿,将哥哥和姐姐送进了部队。”王立荣一字一顿。文图/全媒体记者 解斐 高寅 盛林娟
新闻链接:
丹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奉命东进抗日,在陈毅、粟裕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开创了丹北抗日根据地。丹北地区处在南京与上海之间,在长江以南、沪宁铁路以北、镇江以东、澄(江阴)锡(无锡)公路以西、东西较长,南北较窄,包括当年的扬中全境和镇江、丹阳、武进、江阴、无锡、江都(沿江)等县的各一部,是敌伪顽的心脏地区,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来说,都是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