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热点专题

麒麟村:攻不破的“红色堡垒”

发布时间:2015-08-04 00:2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山网讯 麒麟村是丹北地区一座有名的大村庄,现在行政区划上属于丹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距离丹阳市区约10多公里。村子里有四通八达的水泥道路,村民的住宅也大部分都是二层小楼,和镇江地区大部分的乡村并无二致,而为了书写方便,“麒麟”也被简写成了“其林”,一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似乎已从这个村庄绝大部分人的记忆中渐行渐远了。

不过,矗立在村子最东头的一座纪念碑仿佛又在诉说着这个村庄不同寻常的过往。

我亲眼看到殷建火被鬼子杀害

纪念碑就在村子的最东头,村委会的北边,正面是“红色堡垒麒麟村”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两面则分别刻上村里15位烈士的名字和纪念碑捐赠者的名字。

现年84岁的殷明和86岁的殷友林是村中的两位长寿老人,也是现在村里为数不多的那段苦难悲壮岁月的见证人。隔着70多年的时光,说起鬼子的暴行,86岁的殷友林老人依然难掩心中的悲愤。

“鬼子心狠啊!”殷友林说,抗日战争时期,麒麟村一共有300多户,由袁兴和麒麟两个自然村组成,统称麒麟村。早在1938年夏天,这个村庄就成了抗日活动的中心村之一,随之也就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目标之一。大大小小的“扫荡”“清乡”不计其数,那时尚且年幼的殷友林并不能完全记清楚。

他记忆特别深刻的有那么几件事:一次大概是1941年的时候,那时的殷友林十来岁,有一天村民殷二林的儿子摆满月酒,村里大部分姓殷的本家都去吃酒了,不料就在这一天鬼子包围了麒麟村,殷二林的妻子王大青抱着儿子跑走了,殷二林就没有那么幸运,跑到一个叫三嘴头的地方被鬼子的机枪打中,鬼子追到他时又在他的头部、胸部、大腿等处连砍数刀,“真是惨啊!”殷友林说。

鬼子另一次让年幼的殷友林记忆深刻的暴行则发生在一个叫殷建火的孩子身上。

“殷建火有点傻,也就是小孩子嘴里的傻子,1942年冬至那天,鬼子来了,要求村里的人都到打谷场上集中,交代共产党员与抗日分子的下落,殷建火与她妈妈在磨坊推磨,因为有点傻,反应和动作都慢,当时就被鬼子在肚子上连捅数刀,肠子都出来了,不少人都看到了。”殷友林说,对于小小年纪的他们,那一幕实在太惨,此后的几十年都没有忘掉。殷友林的弟弟殷明那时候十岁左右,这件事也深刻地留在他的记忆中了。

岳大洪在访仙桥近月茶馆被日寇枪杀;殷押奎在东村上堂沟外被日寇枪杀;殷小的女婿在黄林坟场看坟山被日寇枪杀;殷长海、殷松林、洪金根、殷林元、殷玉贵、殷其法……一个个名字背后,是麒麟村人和日寇的血海深仇。

我的大哥殷长明就是抗日烈士

殷明说,他的本名并不叫殷明,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他的大哥烈士殷长明而改的。

麒麟村近山远水,土地贫瘠,十年九荒,有殷、袁两姓。新中国成立解放前有300多户,1400多人,2500多亩土地。公田有1000多亩。在旧社会,村民大多租种公田。

“麒麟村缺水,因为离水源地较远,在旧社会,土地并不适合耕种,听村里老人讲,需要用36部水车接力,才能将水源地的水引来灌溉。我们家里只有一亩地,靠父亲织布、母亲卖豆腐补贴家用。”殷明说,家中原本应该有兄弟姐妹7人,但是因为实在太穷,没有东西吃,为了让孩子能活命,三哥以20元被卖给条件稍好点的人家,四哥生在荒郊野外,没能活下来。1934年二哥殷长寿就入了党,1938年之后,大哥也参加了抗日自卫队。家里的两个劳力都去参加了抗日,生活更艰难,但是刚烈的母亲没有抱怨。大概在1940年前后,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父母将最年幼的殷明以36元卖给了一个外乡人。“我刚刚被抱走,大哥回家了,看不到我就问母亲,听说我被抱走了还没走远,大哥拔脚就追,追了几里路终于追上了,又把我赎了回来。”

两个哥哥参加抗日自卫队常年在外打鬼子,很少回家,殷明对他们的事迹所知并不多。“1941年的时候,24岁的大哥殷长明被日寇抓捕牺牲,我们也没有能够见到他最后一面,他的名字在纪念碑上能找到。”大哥牺牲后,为了感谢和纪念大哥,父母就给他改名叫殷明了。

乡亲建地道掩护抗日干部

“麒麟村之所以成为红色堡垒村,一方面是因为村里人和鬼子有血海深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麒麟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村里的老书记殷有本,对于当年的事情,他从长辈口中也略知一二。

他说,麒麟村地处丘陵,地势起伏,同时又是一个老村子,听老辈人讲,当时村子里有100多条弄堂,从一家的后院出去就进入了另一家的前门了,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对于外人来说,简直就像迷宫一样。抗战时期,倪山管文蔚兄弟自觉组织起抗战自卫团,麒麟村的殷序等热血青年也积极在本村建设抗日自卫队,开展一系列抗日保家救国活动。新四军挺进江南后,村里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和秘密交通站。陈毅及其领导下的管文蔚等人也多次来村。为了留守干部的安全,有些人家还建了密室。

“我娘舅袁和尚家就有一个密室。”殷有本说,袁和尚夫妻俩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民族危亡的大是大非面前,这对农民夫妇却深明大义,尽其所能保护抗日志士。袁和尚的老宅位于麒麟村的最北边,后面就是一个小土坡,老宅的西边有一间养猪的平房,为了保护抗日志士,袁和尚与时任山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高俊杰的警卫员、自己的结拜兄弟袁鹤生一起精心设计,开挖了一条长5米、宽三米的地道,地道的出口就是喂猪的食槽,有边门通向外面,十分隐蔽。两人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开挖完成,地道内可对坐八九个人,非常安全,高俊杰就曾两次躲进地道,躲避敌人的追捕。麒麟村可以说是敌人攻不破的堡垒。

“看,就在这个位置。”在一座已经大部分倒塌的老宅前,麒麟村党总支书记殷新潮指着其中的一片断壁残垣说,据袁和尚的儿子袁锁柱说,这个地道连袁氏大六房亲戚都无人知道。

除了挖地道,袁和尚还一直以牛商贩子身份作掩护从事通信联络工作并出钱出物支持抗日。

在一次反“清乡”斗争中,袁鹤生、殷书生两位同志不幸被捕,为营救他们,村上群众纷纷捐款捐物,袁和尚卖掉一头耕牛和一石稻谷出手营救。

在麒麟村,像袁和尚这样支持抗日的村民不在少数。1941年,新四军游击队在破庙里开会,殷金顺在外面放哨,突然,“清乡”队过来了,为了掩护同志们安全撤退,殷金顺挺身而出与敌人周旋,引开敌人。

“还有当时的县长王鹏的老婆是一个小脚女人,有一次‘清乡’的时候,她跑到了山上看坟老头的住处,再也跑不动了,看坟老头当即让她坐进了自家灶膛去烧火,逃过了一劫。”这些都是殷有本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事情。

相关链接:英雄的村庄——麒麟村

1951年7月2日,陈云阁在《苏南日报》上发表《攻不破的红色堡垒——麒麟村》一文,这个英雄的村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麒麟村是距丹阳东北30多里的一个较大的村子,早在1938年夏天,该村就成为抗日活动的中心村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管文蔚三兄弟在家乡倪山村首举抗日义旗,丹北人民纷纷响应。麒麟村的殷序等热血青年也纷纷在本村建立抗日自卫队,开展一系列抗日保家救国活动。新四军挺进江南后,麒麟村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和秘密交通站。陈毅及其领导下的管文蔚、梅嘉生、韦永义、陈云阁、康迪等人多次来到村里指导抗日工作,与村民结下了鱼水之情。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民族解放战争年代,麒麟村村民面对敌人的凶残清乡扫荡、围剿搜捕、严刑逼供等种种暴行,威武不屈,大义凛然,10余人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大多数村民和家庭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热血青年要求武装抗日的情绪更加高涨,先后参加新四军的全村约有80余人,270多人参加民兵自卫队,先后有15人为国捐躯,成为英烈。

1995年1月,丹阳市委、市政府在红色堡垒麒麟村立碑建塔,以志纪念。文图/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马吉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邓宇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