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热点专题

“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的梦想诠释人生路

发布时间:2014-05-30 17:1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7年前,赵亚夫——一位农业科学家的名字进入我的视野。黝黑的皮肤,老树皮一般粗糙的手掌,一双裹满泥巴的运动鞋——这,就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两年前,再次来到赵亚夫“义务劳动”的地方——镇江句容戴庄村,我被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震惊:曾经最贫穷、最落后的村子,变成了殷实幸福的小康村。在赵亚夫的带领下,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而这背后,是他在山坡上被绊倒的十几个跟头、冒雨出现在农民家的画面、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土中的身影……我备受感动,连夜写下长篇通讯《五十一年兴农路——记江苏省镇江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发表在光明日报2012年8月16日头版头条。

  今年大年初一,我又一次与这位老朋友相约。他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照例“跑”到戴庄,村里的农民说:“有他才算过年。”

  而今,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我发现,在江苏大地、茅山老区,赵亚夫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53年岁月仿如一日?

  在我心中,泥土是赵亚夫的本色。他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一颗紧贴农民的心,一个“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的梦想,诠释着自己的人生选择。

   赵亚夫在镇江句容戴庄村有机桃园留影。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为了革命,瞿秋白献出了生命;而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常州,赵亚夫的故乡。城西的瞿秋白纪念馆,是他每次回乡必去的地方,常常一待就是半天。

  在农民心中,赵亚夫是大好人。而在这位大好人心中,“住”着一个英雄——瞿秋白。

  赵亚夫的外婆家,紧挨着瞿秋白纪念馆。“1919年‘五四’运动,在体力透支和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瞿秋白、张太雷等一大批革命志士在酷热中奔波于街头,联络、组织、演讲,而那时的瞿秋白还要忍受肺病煎熬的痛苦”“1935年瞿秋白不幸被捕,敌人逼他投降就范,他坚决拒绝,视死如归,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慷慨就义,年仅36岁”……外婆口中瞿秋白的故事,贯穿了赵亚夫的童年。与瞿秋白经常“一同出现”在外婆口中的,还有革命烈士张太雷,年仅29岁的他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实践了誓言——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

  4岁时,赵亚夫到觅渡河小学读书,这是瞿秋白的母校。或许是命运的安排,赵亚夫的老师竟是瞿秋白的挚友——羊牧之。“先生当年讲课抑扬顿挫,每每讲到瞿秋白和张太雷时,就情不自禁地对我们说‘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探路共产主义,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赵亚夫回忆。

  “为了革命,瞿秋白献出了生命;而我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赵亚夫自问了无数遍。

  答案逐渐明晰。1958年,赵亚夫来到宜兴农林学院求学。“有一次,去县城的宜兴医院看病,一进大门,医院的院子和走廊里满满的人把我惊住了,皮包瘦骨的人坐在台阶上目光呆滞,还有奄奄一息躺在诊室门前等待救治的……”至今,赵亚夫仍常常梦到那天的场景。

  当晚在日记里,赵亚夫写道:“我是学农的,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改变农村的面貌而努力呢?”

  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带给农民幸福安康的日子而奋斗一生,这便是赵亚夫的人生选择。

  “泥土是我的本色,我要扎根田地,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

  1961年,大学毕业的赵亚夫放弃了去大城市农业管理部门的机会,主动提出去镇江专区农科所工作,一干就是40年。

  改革开放之初,江苏拉开工业大发展的序幕,很多农民背井离乡、舍家弃子,到城里打工谋生,造成农村土地荒芜、人口流失。

  如何把农民留在土地上,让农民从地里刨出比打工更高的收入。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赵亚夫的心头。

  1982年,是赵亚夫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日本进修。

  第一次看到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景象,他被深深震撼了:“人家山上、塘里都是清清的泉水,我们却是黄泥水;他们森林茂密,我们却是荒山秃岭……”

  “泥土是我的本色,我要扎根田地,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赵亚夫说这就是他当时的愿望。

  为了完成这个愿望,已经41岁的赵亚夫,捧起日语教程从头学起;原本学稻麦的他,学起了草莓、无花果、葡萄等水果栽培技术,他不舍昼夜地在果蔬花田间流连,在温室大棚中探究……

  1983年,赵亚夫学成回国,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带回当时国内稀缺的日本家电,仅仅带回了20棵草莓苗和13箱农业技术书籍资料。然而,就是这20棵草莓苗,如同星星之火,成就了日后的燎原之势:

  1986年,赵亚夫带着草莓来到茅山老区,于是老区第一批楼房竖起来了,农民们亲切地称其为“草莓楼”;

  1996年,赵亚夫建立“万山红遍”农业科技示范园,于是应时果品红遍万山;

  2002年,赵亚夫带着有机农产品来到戴庄,于是这个曾经的镇江最穷村变成了“小康村”。

  从1983年至今,赵亚夫先后18次去日本,带着农技人员和农业课题,到日本的田间地头学习考察。如今,一批批高科技农业成果在句容的丘陵山区生根开花:冷藏育苗技术,使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冬季大棚,采用蜜蜂授粉,亩产量提高10%~20%;复合种养模式,改变了施肥方式……

  赵亚夫深知,要让农民致富,必须打破传统种养格局,引导农民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他不但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还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指导农民成立合作社,帮助农民销售,带领农民致富。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赵亚夫完成了党对农民的承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完成了科学对土地的承诺。

  “我只想继续为农民做事,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比任何荣誉都重”

  追随赵亚夫的足迹整整7年。我不得不说,每一次与他的接触,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还记得多年前的一次采访,我曾问他,忙了一辈子,获得过哪些荣誉。他淡淡一笑,说:“档案里有,我说不上来。”

  2001年春,赵亚夫退休了。家人以为,他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选择,去镇江最穷的村“种田”。

  “我是农民,吃惯了粗茶淡饭,退休工资够花了,给我再多钱我也不会花啊。我只想继续为农民做事,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比任何荣誉都重。”几句朴实的话,让我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我无数次思索,究竟是什么让他始终把“农”字牢牢刻在心上,年逾古稀依然奔忙在田野上?

  生于解放前,长在新中国,时代在赵亚夫的心灵上播下了“为农民服务一辈子”的火种,这颗种子生了根,发了芽,长成了树。

  一年365天,他有300多天都在田里;

  在他的手机上,存了100多个农民的手机号码;

  村民都知道,赵亚夫的手机是24小时“服务热线”……

  村民杜仲志至今还记得那一幕:“大雨瓢泼,刚刚做完手术的赵老师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挪向’桃园,跪在地上,连溅到他脸上的泥巴都顾不上擦,就用手直接扒出垱口底部残剩的泥土,察看树的根部……”

  退休13年,赵亚夫心廉身洁,真情为民。他从不拿农民一分钱、一袋米、一两茶,甚至一只老母鸡,他都死活不肯收。

  如今,农村渐渐富裕,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而他却已经老去。他用时间的长度和生命的宽度丈量着乡土大地,大地也深情地见证着这个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身为一个拿笔写字的记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讲述赵亚夫令人感慨的点点滴滴,让更多的人知道赵亚夫的故事,也让更多的人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愈行愈远。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