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被中宣部副部长王世明誉为“点燃大地的活雷锋”。 他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196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镇江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1年退休。中共十四大代表,现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53年如一日,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全身心的“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与农民一道艰苦探索,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通过科技兴农、以农富农,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小康社会之路,带领数十万老区农民实现了“小康梦”。他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先后被授予全国老区开发先进工作者、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等荣誉称号。 一、牢记使命,矢志为农,坚守一生信仰 赵亚夫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农村五十三年,不畏艰难,敢于实践,在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顽强奋斗,始终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把“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作为自己毕生追求。 1958年,赵亚夫考入宜兴农学院。入学不久,他患病住到了乡医院,看到眼前满院都是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农民,赵亚夫的眼眶润湿了。农民的疾苦深深地刺痛了他,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在心里默默地发誓,一定要让农民兄弟吃得饱,能过上好日子。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毕业后的前20年,赵亚夫一直潜心研究稻麦高产,曾经创造过南方稻麦单产最高记录,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认可。如果循着这条路发展下去,十年磨一剑,他可能早就在稻麦高产研究方面功成名就了。 1982年,赵亚夫作为镇江农科所的第一批研修生赴日本学习。组织上安排学习的是水稻种植技术,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草莓种植技术。为的是“把这项技术带回祖国,一定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他为这个想法几乎发狂,每天工作16个小时,把草莓大棚作为研究试验基地,学习种植先进技术。第二年回国,他带回20棵草莓苗和13箱的农业书籍。大家都挑大拇指称赞他“科技报国的年青人”。 1984年,赵亚夫果断调整农科所的研究方向,从稻麦栽培向高效农业转变,创造性地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他要免费向农民提供草莓苗和技术服务,在茅山老区人均1.1亩的岗坡地上“大做文章”。这在当时的江苏农科系统引起轩然大波。但赵亚夫铁了心地说:“改变农村要从改变自己做起!农科工作有两条路,一是‘顶天’,二是‘立地’。就让我来做那个‘立地’的人吧!”就这样,他顶住压力开始搞起了科技农业,亲自带头到乡村一线推广草莓种植,为茅山老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30多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而且总是“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就这样,赵亚夫和他的同事们将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了农民,在茅山老区累计推广种植了250万亩的应时果品,直接给农民带来了200多亿元的收益。他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干,实践了曾经许下的诺言。可以说,没有赵亚夫的50多年如一日的执着,没有他始终与把自己的命运与农民的命运绑在一起,把农民的追求当作自己的追求,把农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就不会有茅山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情系老区,艰苦创业,圆梦一方百姓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对于茅山老区数十万农民来说,共奔小康是时时萦绕于心的梦想,赵亚夫把农民的梦当作自己的梦,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奔小康、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1984年,赵亚夫来到句容白兔镇解塘村推广草莓,这对种了一辈子水稻小麦的老百姓来说,好像是“天方夜谭”,许多农民担心,种砸了怎么办?说啥也不愿意在自家田里做试验。直到赵亚夫承诺“如果有损失,按每亩粮食价格一分不少地赔偿”,才有10户农民试种了0.9亩露天草莓。最后,这些草莓收获后卖了600多元,超出了常规农作物的2倍。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草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87年,白兔镇种植露天草莓达7000多亩,收入达到了8000多万元,农民们都笑了。 由于草莓成熟周期短又不耐储存,随着露天草莓面积扩大,销售成了大问题。这让赵亚夫意识到:不仅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还要帮助农民销,才能实现农民富。他立即着手推广草莓大棚种植,创造性地在国内首先采用了地膜覆盖、放蜂传粉、“黄板”灭虫等一系列新技术,一年三季出产草莓,防止了草莓集中上市销售出现积压。葡萄的种植也是如此,从“巨峰”、“美人指”到“夏黑”,一个个品种被引进、消化、转化,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破解,老区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赵亚夫没有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农业科技上,还学起了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提出了农产品“理解式销售”的方法与路子。每次在向农民传授科技的同时,还教销售、教管理,传递市场信息。他帮助建起了农民特产信息销售网站,在附近的镇江、南京等城市建立了农产品直销渠道,甚至带着农民四处推销。2001年“五一”假期,赵亚夫带着有机大米走进镇江一个高档小区,现场煮饭、煲粥进行推销。赵亚夫整整站了一上午,始终微笑着向居民们讲解有机农业知识,回答疑问。一位居民看到一位花甲老人在这里推销大米,有点疑惑,当得知这位老人就是赵亚夫后,她感动了:“你是领导啊!怎么也卖起了大米!?” 赵亚夫就是这样,农民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传什么、干什么。为了方便更好地帮助农民,赵亚夫自己印制了200余张名片发到农民手中,自己的手机里也存下了200多个农民种植户大户的电话号码,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农民说,不管什么事情找到赵亚夫,他总是随喊随到,比110还快。2003年8月,村民王巧娣想承包荒山种桃子,找到赵亚夫商量。赵亚夫顶着高温,冒着热暑,在杂草丛中穿举着拐杖,一深一浅地察看荒山的自然情况,汗水浸湿透了镜片,他却一点都不在意,慢慢讲解桃树种植办法。这一回王巧娣彻底心定了,有赵亚夫这样的“后台”帮助,种桃子肯定没有问题。第二年四月,王巧娣发现种了一个月的一片桃树苗没有发芽,她焦急地拨打了赵亚夫的手机,告诉了这一情况。王巧娣怎么也没想到,第二天,赵亚夫独自上山,扒出树根底部的泥土,跪在地上仔细观察诊断。王巧娣感动得一把扶起赵亚夫,热泪盈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赵亚夫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一到下雨天就疼得厉害。有段时间,赵亚夫在医院针灸,经常是早晨8点多到医院针灸,针一拔,他就往乡下赶。给他看病的许祥生医生劝他不要这么拼命,他却总是说:“农民的事,比天大,误不得!” 2010年,赵亚夫老毛病发作,可他放不下江苏援川的农业示范园的事,到了成都疼得下不了飞机。在四川的10来天,他都是坐着轮椅给农民讲课,坐着轮椅到田间看苗,坐着轮椅在地头指导剪枝!很多农民看了,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三年援川,年近七旬的赵亚夫先后18次飞往绵竹,亲自规划选址,亲自优选品种,亲自指导服务。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个亿,成为是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直到现在,每年都有绵竹“老乡”自发地来看望他、请教他。 赵亚夫就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时时刻刻为农民奔忙着:他每年200天以上泡在田里,其余的100多天也是为农民的事情奔劳。他对待田间的果树、庄稼、蔬菜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天不下雨时,他怕农作物旱着;雨下多了,他又怕农作物涝了;温度低了,他又怕农作物冻了。他帮助发展起来的百万元户、50万元户、10万元户到底有多少已经难以统计,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的民谣。 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探索“三农”新路 赵亚夫总是把“三农”问题时刻挂在心头。“靠农业能不能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30年来,赵亚夫不断思考、实践、总结,把党的政策、老区的实际、农民的需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抓住制约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瓶颈问题、关键矛盾,大胆探索,不断突破,走出了一条适合老区发展的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共同富裕之路。 赵亚夫先后进行了三次探索。第一次探索:发展高效农业。把科学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利用20棵草莓苗作为火种,建起了上千亩农业示范园,培养了一批种植大户,让一部分农民先富了起来。第二次探索:当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时候,指导成立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集中经营,市场化运作,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共同富裕。第三次探索:依靠农民自己、依靠农业本身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路。组建综合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创建有机农业产业园区,试点生态农业,创造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合二为一”新模式,并以戴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2002年,赵亚夫从人大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了,带着这样的思考,来到了当时镇江茅山老区最穷的戴庄。他跑遍了戴庄村的10.4平方公里的土地,取样调查,并委托权威机构对土壤有机质、化学成份以及灌溉水等进行科学化验,以此为基础规划了生态科技示范园,推行综合型社区合作社新模式。 2003年起,培养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当兵退伍的彭玉和听了一次赵亚夫的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承包了几亩荒山,种上了有机桃,收入6万。乡亲们信了,实实在在看到了生态有机农业的效益。 2006年,在赵亚夫的指导下,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综合型社区农业合作社——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并亲自担任“不拿一分钱的顾问”。当时就吸引了全村90%、860户的农户参加,实现了村民由一家一户零散生产经营向规模集约转变,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并通过民主程序,村党支部、村委会主要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了合作社理事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民主管理、生产经营都得到了加强。2010年,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颁布为全国农民合作示范社。 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最高形式,种植的标准非常高,基本杜绝农药、化肥的使用。赵亚夫在种植“越光”有水稻时,使用鲜牧草和米糠作为有机肥,达到除草目的。推广立体农业,在桃林套种牧草,林间散养鸡、鹅、羊;在有机水稻收获前,混播红花草和黑麦草种子,收获后放牧食草畜禽,既让农民获取多元收益,又解决了土壤肥力。这使戴庄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示范核心区的4000亩土地,农田生态系统显著修复,稻田蜘蛛等有益生物数量超过了常见害虫,村庄上空常能见到老鹰在盘旋。全村化肥、农药的用量比过去下降了80%,大幅度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2010年,戴庄村有机农业示范园被国家环保部评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 与生态同步改善的是农民的增收、村集体的富裕、民风的改善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加强。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6600元,是10年前5倍以上,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了小楼,买上了小轿车。种植大户彭玉和年收入30多万,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都回来了,他说:“没有想到当农民也这么爽!”集体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从负债80多万到如今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提取公积金120万元。最让赵亚夫欣慰的是,村里的20多个贫困户都在合作社的帮助下过上了小康生活。低保户张乃成妻病子傻,无力种田,合作社吸收他为社员,帮他垫付生产成本,几年下来,张乃成不仅还清了欠款,还盖起了新房。如今的戴庄,原来外出打工的农民回流了,养老、医疗、大病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农家书屋、村广播站、体育锻炼设施一应俱全。 2011年,赵亚夫又制定了《2011—2015年戴庄村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丰富生物多样性,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同步实现农业高效、粮食安全、农民大幅度增收,使戴庄村成为一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范例。 现在,戴庄的经验被推广到了丹阳市的杏虎村、丹徒区的五塘村等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戴庄经验具有很高的普遍适用性。江苏省委研究室在调研中认为,“戴庄经验”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组织农民抱团发展,发挥了统和分两个方面的优势,构建了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微观基础。赵亚夫现在的探索早已超越了做赚钱农产品的阶段,他创造的是一种让农民永远过上幸福生活的发展方式。 四、淡泊名利,勤廉奉献,永葆党员本色 赵亚夫始终铭记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明、服务百姓的宗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不计名利,默默奉献,把全部精力倾注于事业之中。 赵亚夫帮助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而他推广项目,还经常是自掏腰包。有人说,赵亚夫是农业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就可以轻松赚大钱,但是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有一次,在某合资企业当秘书的小儿子找到赵亚夫,谈起有一个外商要投资搞农庄,小儿子想与这个外商合作,并且想把赵亚夫拉进来,赵亚夫一听就拒绝了。 赵亚夫不仅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而且每年自己还要拿出不少钱给农民送礼,10多年来,他坚持每年大年初一到农村去给农民拜年。戴庄农民杜忠志说:“赵主任这10年中就吃了我一个桃,还是做检测用的。”而赵亚夫每年初一都来给他拜年,赵亚夫说:“你是戴庄第一个严格按照我的要求种有机桃的人,你成功了,其他的农户受到你的影响,戴庄的桃园才从你的3亩地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你是有功劳的。” 2008年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赵亚夫为“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荣誉称号,并颁发给他的30万元奖金,赵亚夫却把大部分奖金以购买合作社有机大米等方式,分发给了为戴庄有机生态园建设作出贡献的人。 赵亚夫对名利十分淡薄,对待职务升迁问题,提的唯一要求,就是离农民近一点。1993年,赵亚夫被选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提出了不驻会的要求,就是因为他要经常到农村去指导农民。1999年组织上推荐赵亚夫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但赵亚夫推辞了,因为他舍不得离开农民、离开农村。2001年,当他从市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时,市委书记找他谈话,他提的唯一要求就是到茅山老区去搞“两个率先”的试点。 在从事农业的50多年间,赵亚夫把论文和成果写在了大地上。先后完成了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15项科研项目,出版了《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等技术含量高、农民看得懂、听得明、学得会的科普手册,达到100多万字。 在他妻子黄宝华看来,自己爱上的是一个不顾家的人。大儿子小时候无人照看,两次差点溺水而亡。后怕之余,黄宝华要赵亚夫调离农科岗位,不要尽忙着下乡,可赵亚夫反而劝妻子从市区调到乡下工作。 每逢刮风下雨,别人都尽量往家跑,赵亚夫恰恰相反,越是恶劣天气,越往农村跑。而这时,最担心赵亚夫的人,就是黄宝华。因为她知道,下雨天,乡下的地不光泥泞,也会更滑。而这时,赵亚夫的腰腿疼病,会更加严重。每次黄宝华都劝他不要去,但赵亚夫总要坚持去。这一天,黄宝华心里就一直不塌实,做什么事都会分心,就怕赵亚夫万一有个闪失,毕竟是70多岁的人了,还有高血压。每当听到楼下有小汽车的声音,都以为是赵亚夫回来了,黄宝华都会赶紧跑到窗口看望。一直到赵亚夫拖着疲惫的身子,安全回来了,黄宝华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有几次,看到赵亚夫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黄宝华就知道赵亚夫今天摔跟头了,就心疼得不得了,一边给赵亚夫按摩,一边轻轻责怪,一边默默流泪。 最近,赵亚夫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是党培养出来的,决不能辜负党对我的期望。50多年来,江苏丘陵山区的风霜,染白了我的双鬓,但不变的是我为农民服务的心。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劳模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我再添一句,就是为农民服务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