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热点专题

赵亚夫与农民的“鱼水”情缘

发布时间:2014-05-30 17:1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到亚夫准能富”

  有一句话,镇江句容市的很多农民说了许多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我要尽一生努力,帮助农民富裕起来。”这是赵亚夫的诺言。他是农民的孩子,亲历过农村曾经的饥馑和贫穷。大学时学了农业,他决定一辈子为农民服务。

  赵亚夫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帮助农民致富。1982年,已经当上镇江农科所所长的赵亚夫获得机会去日本研修,回来时别人带的是成箱的电器,他却扛了整整13箱日文农业书籍和20棵草莓苗。

  此后,赵亚夫带着农技人员走村串户,在句容推广种植草莓、葡萄等引进品种,打响“白兔草莓”“春城葡萄”“大卓水蜜桃”等一个个品牌,帮助茅山老区数十万农民脱贫致富。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这是赵亚夫的信条。

  2002年,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的赵亚夫,选了当地最穷的戴庄村,完成自己“没有做完的事”——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

  刚到戴庄时,赵亚夫给农民上课只有两个人来听,别人都以为他是来推销农药的。农民彭玉和记得,赵老当时端个小茶杯往台上一站,就开始讲有机农业。“他说能赚钱,我就想试试。”可老彭的妻子不信:哪有不要钱还帮人赚钱的?

  老彭犹豫了。赵亚夫主动上门承诺:一年赚不了1万,我赔你!彭玉和信了,便搬着被褥住进桃园。第一年,他赚了3万元。“赵主任不让打农药和化肥,所有技术他都手把手教。”彭玉和现在承包了50亩有机水蜜桃,还套养了5000只鸡,年产值35万元。

  2003年,戴庄村农民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如今,人均年收入16600元。

2012年3月7日早上8点半,天空已经飘起了小雨,赵亚夫还是决定赶赴戴庄。 

   ——“不跟农民说话,他就浑身不自在”

  皮肤黝黑,弓背弯腰,戴着厚厚的眼镜,背个装着放大镜、皮尺、笔记本和许多药瓶的书包,默默走在田野里,不时俯身查看作物……一年中有200多天,赵亚夫都这样度过,即便白内障、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缠身。

  人们说,赵亚夫看农民,看土地,看作物时,眼里总是满含感情。

  “下雨下雪,别人往家跑,他往田里跑。”在妻子黄宝华看来,住在城里的赵亚夫是个地道的农民,不看到农田,不跟农民说话,他就浑身不自在。“有好几次,下着雨他还在田里查看苗情,脚一滑摔倒了,被我看到身上的淤青,他才轻描淡写地说是不小心摔着了。”

  赵亚夫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个农民的电话,不管农民有什么事向他请教,他都第一时间赶到。

  农民黄祥发记得,几年前的那个三伏天,他家的青花菜苗出现倒伏,赵亚夫接到电话后立即从镇江赶去,到达时已是正午。“赵主任没顾上吃饭,就直接到我家大棚,顶着里面40多度的高温看菜苗,一直在里面待到下午两点。”

  谈到赵亚夫几年前在对口援建四川绵竹时不幸遭遇车祸,绵竹现代农业研究所所长邹明华忍不住热泪盈眶:“赵老腰部严重受伤,但正赶上灾区调配种子,他不听周围人劝阻,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受伤的腰,左脚用力扒着地,右脚吃力地调配种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就歇一会儿换只脚继续,自始至终没喊一声苦,没说一声疼。”

   ——他不拿农民一只果子

  “你见过六七十岁了还和庄稼人一起干活的干部吗?你见过天天从城里赶到乡下帮别人挣钱的人吗?你见过每天喜滋滋吃着粗茶淡饭,穿得比农民还农民,只想帮别人,自己什么都不图的人吗?”说起赵亚夫,白兔镇龙山湖村生态果园的农民赵爱珍感慨不已。

  果园的果子虽已旺销多年,赵亚夫却从没带回去一个。

  果农们经常劝他带些回去,“没有你就没有这果园,没有这果园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然而每次都被他婉拒,“果子是你们的血汗,我不能拿。”即使是不能装箱的次品,他也坚决不带。

  2003年,在赵亚夫的指导下,黄梅镇农民王巧娣种起桃子。桃树苗种下一个月,有一片始终没发芽。赵亚夫闻讯赶来,跪在地上,扒出底部的泥土,仔细检查原因。此情此景,王巧娣至今难忘:“赵主任风里来雨里去,帮着我们赚钱,却从不要我们一分钱,他就是我们句容的孔繁森!”

  2008年,赵亚夫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称号,开表彰会时,他竟没一件像样西装,只得向同去的人借。奖给他的30万元奖金,回去后被他捐出来发展戴庄农业。

  “赵老这么多年发展250多万亩高效农业,给农民直接带来经济收益200多亿元,如果他靠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早就可以凭分红成为千万富翁。”镇江农科所党委书记潘跃平说,很多老板想请赵亚夫当顾问,都被他拒绝了。赵老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没工作,想请父亲帮忙开公司,赵亚夫也坚决不同意。

  ——帮农民圆“乡土中国梦”

  2011年,当了一年多大学生村官的姚伟超考上公务员。“得知这一消息,赵主任和我掏心窝子谈了三个小时,希望我能留在戴庄帮助他,帮助农民。”感受到赵老对人才的重视,姚伟超下定决心留下来。

  赵亚夫没出过“大部头”著作,为农民编写的通俗科普读物却超过百万字。他先后24次去日本取经,把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农民,还多次自费带农民到日本学习先进技术。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每个月都要去一次绵竹,在当地建立起高效农业示范园。

  40岁学日语,50岁学市场营销,60岁学计算机,70岁学有机蔬菜种植……生命有限,大爱无限,怀着对土地和农民深沉的爱,年逾古稀的赵亚夫,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知疲倦地奔忙着。

  “想过什么时候歇一歇吗?”有人心疼地问。“有这么多农民需要我,我怎么歇得下来?”老人的心愿是:尽己所能,帮助农民圆“乡土中国梦”。

  这几天,中央和省主要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赵亚夫同志的先进事迹。赵亚夫是时代的楷模,干部的榜样。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将聚光灯照向赵亚夫再次表明,一个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人民同样不会忘记他。

  赵亚夫几十年如一日,心系农业,扎根农村,造福农民,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中,让上百万农民致富,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谱写一曲动人的凯歌。“他有一个承诺,付诸一生帮农民富;他有一个称号,为农服务的110;他有一个原则,不收农民一分钱物;他有一个愿景,乡土中国梦薪火相传”,这四个“一”,是赵亚夫先进事迹的生动概括。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必能富”,人们记住这朴素的民谣,也记住了赵亚夫。作为一个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者,赵亚夫有很多专利,以他的知识和技术,随便入个股,都能成为富翁,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把农民的富裕当作自己最大的追求,把“三农”的兴旺当作自己最大的理想。他是朴实的人,又是一个拥有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人。对这样的人,人民惦念他,感谢他,尊重他。

  赵亚夫是江苏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推动党员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深入群众,服务人民,最终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赵亚夫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全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赵亚夫为楷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农民服务,让农民致富”

  赵亚夫1941年出生于常州,1958年考入宜兴农学院,1961年参加工作后,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让农民兄弟过上好日子。

  从粮食到园艺,从研究到推广,从科研到科普,从科技到经济,从生产到营销。每一项科研,每一个创新,他都想着如何“为农民服务,让农民致富”。

  1982年,赵亚夫在日本学习时第一次见到了草莓。他敏锐地感到,草莓在中国一定能成为致富项目。回国时,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带日本电器,而是打包了13箱农业书籍和20棵草莓苗。

  赵亚夫把草莓苗带到镇江市句容白兔镇解塘村,给农民示范种植。农民怕失败,他就承诺:收成不好由他赔偿。草莓试种成功了,亩产500多公斤,效益600多元,超出了当时常规农作物的2倍多。如今当地草莓种植已达2万多亩,亩均收入2万多元,广大农民因此致富。

  白兔镇的王巧娣40岁下岗后,赵亚夫鼓励她利用山坡地形和土壤特性种植水蜜桃。从种树、施肥、修枝、疏花,到收果,保管,上市,赵亚夫不厌其烦地指导。如今年收入30万元的王巧娣带动着大批妇女种桃致富。“不种好桃子,对不起赵所长!”王巧娣说。

  几十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而且总是“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就这样,赵亚夫和他的同事们将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了农民。

  ——“我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几十年间,赵亚夫每年至少有200多天“泡”在农民的田地里,他说:“我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赵亚夫就是这样,农民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传什么、干什么”。白兔镇农民王柏生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赵亚夫自己印制名片发到农民手中,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农民搞不懂的事都去问他。

  在赵亚夫的妻子黄宝华看来,自己爱上的是一个不顾家的人。大儿子小时候无人照看,两次差点溺水而亡。后怕之余,黄宝华要赵亚夫调离农科岗位,不要只忙着下乡,而赵亚夫却劝妻子从市区调到乡下。每逢刮风下雨,别人都尽量往家跑,赵亚夫恰恰相反,越是恶劣天气,越往农村跑。

  2002年,赵亚夫退休了。但他却退而不休,主动来到了当时镇江茅山老区最穷的戴庄义务服务。他跑遍了戴庄村1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土壤进行科学化验,规划生态科技示范园,引进日本越光稻,推行综合型社区合作社新模式,实现了村民由一家一户零散生产经营向规模集约转变。

  如今,戴庄村的有机大米卖到8元一斤,草鸡蛋卖到2元一个,有机水果的价格也翻了几番,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66万元,当地最贫穷的村庄富裕了,生态改善了,基层组织加强了。

  戴庄的经验被推广到丹阳市的杏虎村、丹徒区的五塘村等地,都取得很好的成果。江苏省委研究室认为,“戴庄经验”是一种让农民永远过上幸福生活的发展方式。

  汶川地震后,年届七旬的赵亚夫先后18次飞往绵竹,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痛,亲自规划选址,优选品种,指导服务,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亿元。

  如今,每年都有绵竹“老乡”自发地来看望他并向他请教。

  ——“让我离农民近一点”

  赵亚夫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情系农业,服务农民。他淡泊名利,勤廉奉献,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让我离农民近一点”。

  1993年,赵亚夫被选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提出不驻会的要求,因为他要经常到农村去帮助农民。1999年,因为舍不得离开农民、离开农村,他婉拒了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的职务。

  赵亚夫帮助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而他推广项目,还经常是自掏腰包。有人说,赵亚夫是农业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就可以轻松赚大钱,但是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

  赵亚夫不仅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而且每年自己还要拿出不少钱给农民送礼,10多年来,他坚持每年大年初一到农村去给农民拜年。戴庄农民杜忠志告诉记者,“赵主任这10年中就吃了我一个桃,还是做检测用的。”

  在从事农业的50多年间,赵亚夫把论文和成果写在了大地上。有人粗略地计算过他下乡走过的路,可绕地球好几圈。他把百位农民培养成技术能人、致富能手,他手把手教过上千家农户,为农民授课30万人次,编写技术含量高、农民看得懂、听得明、学得会的实用农业读物超百万字。

  年届古稀的赵亚夫不久前写下这样的几句话:“50多年来,江苏丘陵山区的风霜,染白了我的双鬓,但不变的是我为农民服务的心。一位劳模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我再添一句,就是为农民服务到老。”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