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196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镇江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1年退休。中共十四大代表,现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53年如一日,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全身心的“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与农民一道艰苦探索,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通过科技兴农、以农富农,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农业生态高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小康社会之路,带领数十万老区农民实现了“小康梦”。他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先后被授予全国老区开发先进工作者、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等荣誉称号。
——他牢记使命,矢志为农,坚守一生信仰
赵亚夫扎根茅山革命老区农村五十三年,不畏艰难,敢于实践,在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顽强奋斗,始终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把“为农民服务一辈子”作为自己毕生追求。
1958年,赵亚夫考入宜兴农学院。入学不久,他患病住到了乡医院,看到眼前满院都是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农民,赵亚夫的眼眶润湿了。农民的疾苦深深地刺痛了他,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在心里默默地发誓,一定要让农民兄弟吃得饱,能过上好日子。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毕业后的前20年,赵亚夫一直潜心研究稻麦高产,曾经创造过南方稻麦单产最高记录,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认可。如果循着这条路发展下去,十年磨一剑,他可能早就在稻麦高产研究方面功成名就了。
1982年,赵亚夫作为镇江农科所的第一批研修生赴日本学习。组织上安排学习的是水稻种植技术,他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草莓种植技术。为的是“把这项技术带回祖国,一定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他为这个想法几乎发狂,每天工作16个小时,把草莓大棚作为研究试验基地,学习种植先进技术。第二年回国,他带回20棵草莓苗和13箱的农业书籍。大家都挑大拇指称赞他“科技报国的年青人”。
1984年,赵亚夫果断调整农科所的研究方向,从稻麦栽培向高效农业转变,创造性地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他要免费向农民提供草莓苗和技术服务,在茅山老区人均1.1亩的岗坡地上“大做文章”。这在当时的江苏农科系统引起轩然大波。但赵亚夫铁了心地说:“改变农村要从改变自己做起!农科工作有两条路,一是‘顶天’,二是‘立地’。就让我来做那个‘立地’的人吧!”就这样,他顶住压力开始搞起了科技农业,亲自带头到乡村一线推广草莓种植,为茅山老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30多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而且总是“拨亮几盏灯,照亮一大片”。就这样,赵亚夫和他的同事们将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了农民,在茅山老区累计推广种植了250万亩的应时果品,直接给农民带来了200多亿元的收益。他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才干,实践了曾经许下的诺言。可以说,没有赵亚夫的50多年如一日的执着,没有他始终与把自己的命运与农民的命运绑在一起,把农民的追求当作自己的追求,把农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就不会有茅山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情系老区,艰苦创业,圆梦一方百姓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对于茅山老区数十万农民来说,共奔小康是时时萦绕于心的梦想,赵亚夫把农民的梦当作自己的梦,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奔小康、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1984年,赵亚夫来到句容白兔镇解塘村推广草莓,这对种了一辈子水稻小麦的老百姓来说,好像是“天方夜谭”,许多农民担心,种砸了怎么办?说啥也不愿意在自家田里做试验。直到赵亚夫承诺“如果有损失,按每亩粮食价格一分不少地赔偿”,才有10户农民试种了0.9亩露天草莓。最后,这些草莓收获后卖了600多元,超出了常规农作物的2倍。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草莓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987年,白兔镇种植露天草莓达7000多亩,收入达到了8000多万元,农民们都笑了。
由于草莓成熟周期短又不耐储存,随着露天草莓面积扩大,销售成了大问题。这让赵亚夫意识到:不仅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还要帮助农民销,才能实现农民富。他立即着手推广草莓大棚种植,创造性地在国内首先采用了地膜覆盖、放蜂传粉、“黄板”灭虫等一系列新技术,一年三季出产草莓,防止了草莓集中上市销售出现积压。葡萄的种植也是如此,从“巨峰”、“美人指”到“夏黑”,一个个品种被引进、消化、转化,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破解,老区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
赵亚夫没有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农业科技上,还学起了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提出了农产品“理解式销售”的方法与路子。每次在向农民传授科技的同时,还教销售、教管理,传递市场信息。他帮助建起了农民特产信息销售网站,在附近的镇江、南京等城市建立了农产品直销渠道,甚至带着农民四处推销。2001年“五一”假期,赵亚夫带着有机大米走进镇江一个高档小区,现场煮饭、煲粥进行推销。赵亚夫整整站了一上午,始终微笑着向居民们讲解有机农业知识,回答疑问。一位居民看到一位花甲老人在这里推销大米,有点疑惑,当得知这位老人就是赵亚夫后,她感动了:“你是领导啊!怎么也卖起了大米!?”
赵亚夫就是这样,农民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传什么、干什么。为了方便更好地帮助农民,赵亚夫自己印制了200余张名片发到农民手中,自己的手机里也存下了200多个农民种植户大户的电话号码,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农民说,不管什么事情找到赵亚夫,他总是随喊随到,比110还快。2003年8月,村民王巧娣想承包荒山种桃子,找到赵亚夫商量。赵亚夫顶着高温,冒着热暑,在杂草丛中穿举着拐杖,一深一浅地察看荒山的自然情况,汗水浸湿透了镜片,他却一点都不在意,慢慢讲解桃树种植办法。这一回王巧娣彻底心定了,有赵亚夫这样的“后台”帮助,种桃子肯定没有问题。第二年四月,王巧娣发现种了一个月的一片桃树苗没有发芽,她焦急地拨打了赵亚夫的手机,告诉了这一情况。王巧娣怎么也没想到,第二天,赵亚夫独自上山,扒出树根底部的泥土,跪在地上仔细观察诊断。王巧娣感动得一把扶起赵亚夫,热泪盈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赵亚夫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一到下雨天就疼得厉害。有段时间,赵亚夫在医院针灸,经常是早晨8点多到医院针灸,针一拔,他就往乡下赶。给他看病的许祥生医生劝他不要这么拼命,他却总是说:“农民的事,比天大,误不得!”
2010年,赵亚夫老毛病发作,可他放不下江苏援川的农业示范园的事,到了成都疼得下不了飞机。在四川的10来天,他都是坐着轮椅给农民讲课,坐着轮椅到田间看苗,坐着轮椅在地头指导剪枝!很多农民看了,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三年援川,年近七旬的赵亚夫先后18次飞往绵竹,亲自规划选址,亲自优选品种,亲自指导服务。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个亿,成为是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直到现在,每年都有绵竹“老乡”自发地来看望他、请教他。
赵亚夫就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时时刻刻为农民奔忙着:他每年200天以上泡在田里,其余的100多天也是为农民的事情奔劳。他对待田间的果树、庄稼、蔬菜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天不下雨时,他怕农作物旱着;雨下多了,他又怕农作物涝了;温度低了,他又怕农作物冻了。他帮助发展起来的百万元户、50万元户、10万元户到底有多少已经难以统计,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