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社区出现了社区志愿者,他们已成为镇江社会管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使我市的21万注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如何让1700多个志愿者团队更加规范,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探索中,一个个关于“大爱”的故事正在迎江桥中心社区温情上演。志愿对接,找准邻里守望“圆心”
志愿服务犹如画圆,找准圆心和半径很重要。在润州区迎江桥中心社区,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实现了以居民需求为主的“私人定制”——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目前社区共有注册志愿者674名,从居家养老,到重残帮扶;从邻里互助,到专业化服务,志愿服务几乎涵盖了社区居民所有需求。
阮庆红是迎江桥中心社区的书记,也是一名注册志愿者。她介绍,为了使志愿服务常态化、合理化,社区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探索和创新志愿服务。比如,启用“响应式志愿服务”QQ群,各志愿团队间通过网络积极沟通,分配服务时间和对象。今年2月,我市印发了25万张“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卡”,卡上印有市供电、自来水、燃气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志愿服务热线和社区联系电话,方便居民日常的分类使用。截至4月29日下午3点23分,迎江桥中心社区登记在“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卡”上的热线电话,已经被累计拨打了3993次,“根据需求提供服务、定制服务,志愿者的付出用到了点上,群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 志愿回馈,赠人玫瑰如何手有余香
“老话说的没错,好人都有好报。”今年74岁的李和根是迎江桥中心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从2007年注册至今,热心的李老从未计算过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而在今年3月份,李老拿到了我市专门面向志愿者发放的“大爱镇江”爱心卡。志愿者只需每次在服务开始和结束时“刷卡”,就能更清晰完整地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类别。
爱心卡在记录志愿服务的同时,还和城市公交、公共自行车系统等打通,让累计有一定服务时间的志愿者可以凭卡享受公共服务回馈。此外,各社区也在推出减免物业费、停车费等“福利”,让全社会切实感受到好人有好报。正在山巷广场义务擦洗公共自行车的李和根告诉记者,自己做志愿者从未想过回报,但如今有了爱心卡,意味着整个社会对志愿者们的肯定和认同。
配合爱心卡的使用,迎江路中心社区还设立“时间银行”,志愿者们可以通过“零存整取”和“零存零取”两种形式把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储存起来。在社区,记者看到居民李清萍正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注册成为志愿者。她说:“我觉得政府是希望营造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
志愿者课堂,专业服务开班了
“做志愿者仅有古道热肠是远远不够的。”在迎江桥中心社区,由近30个“失独”家庭组成的“兼爱”沙龙是一个特殊的组织。作为进入这个组织的第一名志愿者,今年59岁的钟莹也是一位“失独”的母亲,她告诉记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许多前来沙龙服务的志愿者,一不小心就“误伤”了这些家庭,“说实在的,面对‘失独’家庭,我们更需要的是懂心理疏导的志愿者。”
为了让志愿服务专业化,2014年1月,迎江桥中心社区的志愿者课堂正式开班,第一课就是面向“兼爱”沙龙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在班级的课程表上,记者看到,1月份以来,已经上了4次课,内容涵盖心理疏导、文化培训、护理院急救知识。而在接下来的课程安排上,授课内容还会涉及老人陪护、法律法规解读、残障人士沟通等志愿服务细节。
志愿者课堂“班主任”张葛亮告诉记者,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在实践中实现专业技能的传帮带。事实上,近年来,迎江桥中心社区在志愿者注册时,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强调其专业化。除了确保每一个志愿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从事技术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还必须执技术资格证明和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此外,在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人的任用上,重点选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精力充沛的志愿者担任。(记者 李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