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起来“以农富农”
——现代农业的探路人赵亚夫系列报道(之二)
在丘陵地区,如何依靠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农民?起初,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赵亚夫,更多着眼于通过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力,来增加农民收入,成功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科技示范户,“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但实践中,他渐渐意识到,“照亮”一大片,并非“富裕”了一大片,而且,示范户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相对于广大农民想要致富的迫切愿望,显得慢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赵亚夫和他的同事们又尝试到农村一线直接搞科技示范园,科技人员直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一做法在省内外引起了轰动,句容应时鲜果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然而,赵亚夫调查发现,即使在发展得最好的句容白兔镇唐庄村、倪塘村,参与结构调整、实现高效生产的农户仍然不足30%。
问题出在哪儿呢?走访中,不少农户道出了心中的担忧:有你们帮我,不担心种不好,就愁卖不掉。方继生告诉赵亚夫,他有个苏州的朋友,也是省葡萄协会会员,他的葡萄每公斤能卖二三十元,而我的葡萄品质不比他差,只能卖10元左右。因为我们这儿各卖各的,收获的时候,马路旁站了“一溜边”提篮叫卖的,相互压价。
赵亚夫豁然开朗:“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远远不够,还要“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赚”。致富农民,既要解决生产力问题,更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现代农业要求按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而农户小面积分散种养,就无法实行严格到位的管理和监督;农户小面积分散经营,也无法与大市场对接。
“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农民专业合作社道路,才是农民致富的根本途径。”
在他的力促下,丁庄村1997年在全省首家成立葡萄协会,百余种植户组织起来,共同经营。而当赵亚夫把花了一星期调研后替农民起草的6000多字的合作社章程初稿交到农民手上时,农民们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2005年,赵亚夫自己掏钱,带领镇江5位农民劳模到日本去,学习日本农民的市场经济理念、管理和经营方式,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8天时间里跑了11个地方的42家农户,回来之后,这5位农民将在日本所见活学活用,由他们领头的葡萄、水蜜桃、茶叶等合作社相继诞生、铺展开来,吸收了5000多家农户,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至今,赵亚夫在句容已组织起30多个农民专业协会、50多家农业合作社。
在以品种成立专业合作协会组织的基础上,赵亚夫2006年指导天王镇戴庄村在全省建立了首家有机农业合作社。
从丁庄葡萄、白兔草莓等农民专业协会,到戴庄村整村推进有机农业合作社,这些,都走在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之前。
合作社吸引人不吸引人,关键在能不能帮农民解决“销”的问题。学稻麦出身的赵亚夫又一次面临着新的跨越。
已经50多岁的他,研究起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并身体力行,指导合作社建起了农民科技网站,建立了农产品直销渠道,推广国际先进的“理解式分众销售模式”,甚至带着农民四处推销。
一年“五一”假期,赵亚夫带着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的农民走进镇江恒美嘉园,举行越光有机大米品尝活动。天气炎热,前来品尝的市民络绎不绝。赵亚夫在旁边一一向他们讲解有机农业知识,回答他们的疑问。年过花甲的他整整站了一上午,始终微笑着向居民们讲解。一位市民看到这样一位老人在这里推销大米,有点疑惑,在得知他就是赵亚夫后,她惊讶地说:“原来你就是赵亚夫所长啊!”她又问赵亚夫和农民是什么关系,赵亚夫笑着说:“我是志愿者。”
应赵亚夫的邀请,王晓红企划公司前来协助合作社组建高端消费网,推出会员制服务。王晓红回忆说:“那阵子,由于过度劳累,赵所长的腰痛病又犯了,痛得连路都不能走,每天做针灸减缓痛苦。但他还是三天两头往村里跑,坐车一个来回就是两三个小时。因为没能及时休息,他的腰痛病一直没好,半年过去了,还在做针灸。就是在医院做针灸期间,他还随时通过电话跟合作社保持着联系。他时刻想着的,就是早点把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如今,丘陵山区农民结束了提篮小卖的经营方式,农产品价格也高了起来,白兔镇草莓的价格比原来增长一倍,大卓水蜜桃合作社的桃子卖到了5元1个。许多农民说:“这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呀!”
“真正的农民合作社,不能搞村干部和合作社‘两张皮’,而要把村干部吸引进来,与农民变成一个利益共存的整体;也不能搞‘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经纪人’的合作模式,而要把加工、流通等各市场要素产生的利润尽可能留给农民,让农民得到更大效益、更大实惠。”赵亚夫,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在赵亚夫起草合作社章程并任顾问的戴庄村有机农业合作社,一直严格按“统一销售、对内服务、对外经营”的原则运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社员入股。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社员大会一人(户)一票投票决定大事。今年,合作社还投资4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越光大米加工厂,所有社员都能从中享受加工环节产生的利润。社员黄祥荣说:“去年,我成了合作社有机水稻的种植户,感觉就像进了一个大家庭,不仅有农业专家定期辅导,年终还搞二次分配,奖励种田认真的农户,以后还能拿到加工厂的分红,种田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了起来。”短短一年,入社的村民从200多户一下子发展到500多户,预计明年可以达到700多户,基本实现全覆盖。
“戴庄模式”,引起了出席中日现代农业论坛的日本农业经济专家的关注。他们说,这是符合中国国情,是最省成本、最容易推广、最得农民欢心的创新之举。把农民组织起来,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现代农业“以农富农”,赵亚夫趟出了一条新路。 记者 严 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