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 勤于实践 引领创新 与时俱进
赵亚夫系列报道之三
记者 孙肖苏 张翀煜 任雯 王鹏程
他没有很高的学历,没有国家级的研究成果,甚至省一级的研究成果也不多;
他,最近十多年未发表过一篇文章,研究员的职称评了3年才评上;
但是,有谁能像他那样,带领农民引进国外顶尖的葡萄、草莓、桃、苗木、花卉等品种多达354个,直接带动高效农业面积200万亩左右,影响面涉及近20个省份,受惠人口数以
千万计?
四十六载立足田埂,一腔热血效命三农。
他以赤子之诚,不断研究适合丘陵地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新方法;
他以创新之火,一步步引领农民重树对土地的信心。
66岁的赵亚夫躬耕不已。
许多富裕和将要富裕起来的农民,一提到赵亚夫,声音中总是饱含着深情,眼光中总是流露出敬意。
这种敬重不是没有来由。
早在全国提出建设新农村之前,赵亚夫就向农民们描绘了农村的美好前景;当农民在致富路上艰难前行的时候,赵亚夫总是站在前列,扶持他们,引导他们。
他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到茅山老区,农民招待他吃饭,家中仅有的6只鸡蛋就算是最好的菜肴!
他被农民黯淡的目光深深刺痛。
他求农民富裕之心比农民自己还要迫切。
从一开始,他就改变了农技推广只说不做的传统。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务求实效。
从示范户到示范园,再到示范村,每一步都困难重重,每一个困难都拗不过他的韧劲。
农民不信他,他就在村里搞起试验田。一项新技术成功了,他就挨家挨户地喊人去看。从栽培、管理到市场行情他会讲个透,很多时候,农民心服口服了,他的脚却深陷泥里,要众人帮忙才能拔出。有人问他为何不经常挪挪身子?他说:“如果我一会儿动一下,听课的人注意力就不集中了。”
他不断给习惯了挥汗如雨劳作方式的农民带来新奇:草莓种植户倪网盛说,赵主任叫我们跑着向前栽秧;“种桃大王”杨修林说,赵主任每次到果园,都会带来新东西,让我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科技户起来了:白兔镇第一批10户人家种了11亩大棚草莓。没钱买钢架,用竹架;没钱买薄膜,他借。一年下来,9家还了薄膜钱。农民一旦尝到甜头,半亩草莓就变成了一亩,10户就带出了几千亩的局面。
他又带着农科所的同志搞起了5个省科技示范园,面积2300多亩,推广面积达180万亩,一时“万山红遍”,震动苏皖鄂等近20个省份。
与许多农业专家不同,他不为声名所累,不为科研上的成功所醉,他总是先行一步,多走一步。他目光长远,心却与农民贴得很近。他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赚。白兔20棵草莓苗成就一个大产业,丁庄葡萄由兴起、波动而稳定,句容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持久不衰,奥妙皆在此。
从1985年白兔草莓第一次上市,他就鼓励农民闯市场。在他的力促下,1997年,丁庄在全省成立首家葡萄协会,句容农民种的葡萄有了商标和条形码;2005年,白兔的草莓合作社如愿成立,草莓也注册了商标。
他反复跟农民阐述道理:“低端市场最会波动,高端市场潜力巨大。”
五一长假,镇江市区高档住宅小区,赵亚夫带农民卖起了有机大米;江苏农产品在上海举办展销会,他带着电饭煲前去煮起了饭;他帮助农民建立直销渠道,农户水蜜桃年产上百万斤,坐在家里就销掉了;他组织城里人到戴庄认养桃树;他在戴庄建起了科技网吧。会员制消费、订单农业,朋友会……一个个新名词,一个个新理念,点亮了农民对土地的希望。
句容成了全省最大的应时鲜果基地。农民来自特色与高效农业的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中仅白兔镇每年就增收7000万元!
前年金秋,总书记胡锦涛考察句容,肯定和鼓励了句容的高效特色农业。
“瞄准高端市场,培养高素质农民,采用高新技术,建设高效农业”,著名“三农专家”陈锡文不吝赞誉。省长梁保华更是称之为“句容模式”。已故副省长姜永荣曾说,江苏如多几个赵亚夫,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路子就顺得多。
许多市县特聘他为顾问,由他和农科所直接指导的国家与省市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8个。
他没有止步于此。
有两个“结”始终让赵亚夫牵肠挂肚。
一路行来,他发现,赚了钱的只是少数优秀农民,大多数农民仍然收入微薄。他想“找一个最落后的村子,帮助农民实现小康,研究经济落后地区怎么两率先问题”。这是一个“结”。
一次朋友聚会,大家七嘴八舌:现在什么都不敢吃,味道也没有以前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他坐在桌边想到了田头,他站在田头想到了餐桌,想到了食品安全,想到了保护农业。这是另一个“结”。
.他的新名片背后,印上了这样一行字:“农民为消费者健康负责任,消费者为农民生活担义务。”
他一直在寻求解“结”良方。2001年,他与省老区促进会在江苏省率先提出建立茅山丘陵有机农业圈的设想,时任省委副书记的李源潮当即写了一大段批示,予以肯定和支持。茅山有机农业圈地跨宁、镇、常三市四县(市),总面积3.5万亩,方圆20多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大的有机农业圈。
他“相中”了戴庄。戴庄是这个圈的核心,土地较多,在句容最穷,2003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800多农户主要种植稻麦、油菜,环境、资源优势均未能显现。
他“组装”了所有的创新智慧,制订了戴庄产业发展规划;他以全部的热情在戴庄整村推进综合产业化,涵盖了有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生态农业旅游多个环节。
2006年,戴庄村在全省建立了首家有机农业合作社,农民组织起来了,一切生机勃勃。
村民杜忠志第一个“吃螃蟹”,他承包了70多亩有机桃,种植有机水稻8亩、青花菜8亩、有机草莓1.5亩,饲养了草鸡1000多只,杂交波尔山羊60多头,年收入近6万元。这位勤劳的农民乐呀:做梦也没想到靠种田会有这么好的经济效益!
三年多来,戴庄村已发展2000亩有机桃园、3000亩有机水稻,每亩收入由原来的300元增加到2000元;
三年多来,赵亚夫的足迹踏遍了戴庄村方圆10.4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这是连戴庄村民都做不到的。
他记挂的是,去年200多户农户通过参加合作社,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其中近60户户均增加1万元,最高的增加了三四万元。现在已有530多户入社;
他欣慰的是,明年戴庄人均收入就可达到8000元,这比计划提早了3年。
一些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杜忠志的儿子杜富海本来在外搞工程运输,月收入2000多元。去年6月,小杜回家一心一意搞起了有机农业。
农民信服了:原来不去城里打工也能赚大钱;村干部高兴了:原来农村富裕不必非挤“以工富农”一条路;城里人也满意了:不打农药的米,桃林里散养的鸡,放心地吃!
著名三农专家吴镕不无偏爱地说:“赵亚夫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为突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技术、市场、组织四个瓶颈探索了成功之路。”
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张安明博士更是赞不绝口:赵亚夫让小村破了大题。中国农村改革近三十年来,农村组织化的问题一直没有破题。现代农业入门必须要求农民、土地以及农业资源等组织起来,戴庄在这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尝试。
拓此样本,镇江全市1/3的行政村,乃至放眼全国,纯农户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农村都大有希望。
赵亚夫话语不多,但有一些话不经意间他会多次重复。
比如:“农民最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是的,为了农民,他可以放弃已经在望的成功。
从大学出来的前20年,他一直潜心研究稻麦高产,曾创造南方稻麦单产最高记录,得到国内顶尖专家认可。
因为“句容的丘陵地区适合发展高效农业,种稻麦没有出路”,他毅然从粮食转到了经济作物。
为了农民,他甚至可以“不务正业”,由一个农业科技人员转为农业经济专家。
他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把高效农业“装”进了农民的钱袋里。
诚心一片可动天地,水滴石穿不虚此行。
赵亚夫“让更多农民钱袋鼓起来”的愿景,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