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热点专题

记者眼中的赵亚夫

发布时间:2013-12-09 18:4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采访赵亚夫,你无法不被一种人格的力量打动——

        为理想的光芒感动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被深深打动。

        采访赵亚夫,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光芒,这种光芒无关名利,这是理想的光芒,这是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步步踏实的理想的光芒。

        走在人群之中,他或许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老者,灰茄克,牛仔裤,毫不出众。他或许也不善言谈,但是当你与他谈起三农,一切都生动起来了,你立刻会发现,这是一个勤于思索的人,这是一个敏于行动的人,这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纵使他已66岁,纵使他已从市农科所所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纵使他体弱多病,行走在田埂上已免不了会摔好多个跟头!

        都说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最大责任,是向人们展示更好的生活前景。那么,赵亚夫不仅早在全国提出建设新农村之前就向丘陵山区的农民们描绘了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46年如一日,引领他们,一步步为实现这个理想而殚精竭虑,奋勇前行。

        想想我们已多久不谈理想了。不仅嘴上不说,可能许多人内心也不再有理想。很多时候我们还会担心表露理想会遭人耻笑。

        就我个人而言,出身于农村,对农村可以说是既爱又恨。现在回想起来,远离农村应该是我们最初的理想,是整个读书时代被有意无意灌输和放大的理想。这种理想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所有乡村学子整整一个群体的,它可能自愿也可能非志愿,勿庸讳言,这种理想是惨烈的。与其说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诱导要远离农村,不如说要离开土地更恰切。因为祖祖辈辈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到头来却收入微薄,土地没有能给他们以信心。

        离开农村二十年了,自己是不是很快乐地融入城市了呢?好像也不是。我曾经说过像我们这样的人群,始终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飘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或许终生都会没有归属感,都会是一个异乡人 。

        赵亚夫也出身农村,相信他念书时的外部环境同样是为了一种“逃离”。可是最终他没有逃离。原本一心要念新闻的他阴差阳错读了农学。这决定了他只有改行才能远离土地。他一直没有,尽管他的家在城市里了,但是心一直是在农村,在土地上。所以他不会像我们许多人那样,因为根在土地人在城市而时常陷入时空的惶惑中。

        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所以更清楚地知道,农民并没有自己的话语权。许多城市里的人,用所谓“人文关怀”、以过路人的心态去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无助于解决“三农”问题。这一点,在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已不乏体现。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人看到了,但是很奇怪的是,反应并没有想象中那般激烈。

        赵亚夫不是这样。46年与农民一起躬耕田亩,穷其一生要帮助农民依靠土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他对农民的感情,早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人文关怀的同情。

        可以说,很少有人比他更了解农村,更了解农业,更懂得农民。日远天高,因为他始终在田间,所以更能感受到日月的暖晴与寒冷,农民的需要和付出。

        他深深理解农民对土地的百感交集。

        在2007年的春夏之交,我们被一种理想的光芒击中,好在时间还早,还来得及让我们从异乡人的不良心理中挣脱,来得及好好地想一想,怎么样为那块生养我们的土地做些事。 张翀煜

        感动于赵亚夫的淡泊名利

        记者回忆近十年来写过的各类新闻稿件,几乎没用过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之类的词语去赞扬一个采访对象。而这次在采访赵亚夫事迹的过程中,记者却毫不吝啬地把这些赞美之词给了赵亚夫。记者感到这些词用在他的身上恰如其分。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赵亚夫对待权利、金钱、利益的态度。他放弃了升迁的机会,把发财的机会让给农民,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风范。记者在采访中第一次得知,1996年,组织上决定调他去江苏省农科院任院长,他告诉记者,得知这个决定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放弃这次机会。他立刻找到组织部领导,要求继续留在现在的岗位上,完成他退休之前应干的事情。其实,老赵真实的想法就是舍不得与他结交多年的农民和他的那些正在见效的科技成果,他告诉记者,假如当初去省城当了官,或许就没有现在的赵亚夫。接受记者采访的农民,得知老赵还有这样一段经历时,他们没有太多赞美的语言,而是竖起了表示敬佩的大拇指。

        说起钱的事,句容那些受赵亚夫帮助致富的农民个个感慨万分。如今成为“种桃大王”的杨修林最为感动,他告诉记者,赵亚夫假如想发财,早就成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可他为了农民从未提过钱。的确,赵亚夫完全可以凭他的技术去合法合理地赚钱,他也可以自己搞一个项目得到可观的收入,他也完全有理由在他扶持的项目上收取一定比例的分红,但赵亚夫却把所有赚钱的机会都让给了农民。一些富裕后的农民看着老赵整日为他们辛勤奔忙,自己却坚守清苦,不取一分报酬,都于心不忍。农民王柏生说,从赵亚夫身上,农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风范。

        这些年,赵亚夫不仅没从扶持过的农民身上获取报酬,相反,为了培训和帮助农民,他贴进了自己的工资和无数的时间精力,记者有意让赵亚夫算算这笔账,可他对记者说,“千万不能算这笔账,这是一笔一名党员的良心和责任账”。记者常在新闻媒体上见到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会怎样?这个答案记者在赵亚夫身上真实圆满地得到了。

        赵亚夫有许多机会在全省甚至全国扬名,许多有影响的杂志报刊都曾约他写论文,但他却在编写农民需要的通俗辅导材料,他将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农村大地上,装在了千万农民心中。记者在数年前就要写赵亚夫,可他总以种种借口推托,他总说,自己没做什么,要写还是写他单位的年轻农科人员,写那些基层的干部农民。  滕庆海

        有感于赵亚夫的“嫁衣精神”

        与赵亚夫接触,常常敬佩他为别人做“嫁衣”的精神。

        赵亚夫将“自己”与“农民”合二为一,农民需求就是他的需求,农民利益就是他的利益,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是求“自己”发展,而是为农民富裕。

        很多人在规划人生时,无论是要做艺术家、企业家,还是要做政治家,主语都是“自己”,如果这个“自己”能在实现自我满足后再去惠顾别人的人生,大众就会觉得他们很了不起。因此,一些演艺明星和富豪大腕成功后的慈善举动,往往能赢得不错的口碑。

        但像赵亚夫这样,不计自己的利益和成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民的“人生旅程”中,实在是少数中的少数。

        赵亚夫这种甘为别人做“嫁衣”的精神,不仅不认识他的人不理解,即便他的子女也无法完全认同。在一个崇拜自我奋斗、个人英雄的时代,很多人能够理解那些历经万难而不退缩终成富豪的企业家,甚至对那些不择手段的奸商贪官的心态也能理解,但理解赵亚夫则“有点难”。

        在对赵亚夫的采访中,记者曾不止一次地对“为己还是为人”的人生哲学困惑不已。在记者的生涯中,以前也接触过许多不同的典型人物,其中多数都为自我奋斗型,他们有明确的目的,再加上勤奋努力和百折不挠,最终成为了大众眼中的成功人物,但赵亚夫这种典型则还是第一次遇到。

        有人认为,赵亚夫是特殊时代环境的产物,但即便在那种特殊的年代,赵亚夫也同样是少数中的少数。当年,为开发江苏丘陵山区农业而成立的江苏宜兴农林学院已培养学生无数,如今成为领导和企业家的为数不少,但一直遵循开发丘陵农业、致富丘陵农民这一办校宗旨的又有几人?

        当下,财富不多者追求金钱,地位不高者追逐权利,很多人都在不停地向自己的头上戴“帽子”,“帽子”多才是成功人士。在与别人的攀比中,较量的往往也是“帽子”的多与寡、高与低。在这样一种以自我为主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敌对情绪增加,陌生感、孤独感浓厚,和谐与温馨的感觉难以触摸。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互相关爱的社会环境中。在忙忙碌碌的追求自我的历程中,停一小会,读一读赵亚夫的故事,感受一下“为别人生活”的人生境界。我们不苛求每一个人都成为赵亚夫,但能不能在追逐自我目标的旅程中,慢一慢脚步,宽一宽心胸,换一换人生角度,关怀一下他人的生活?哪怕为别人的人生做点锦上添花的事情也好……王鹏程

        本版摄影 陶春

        近距离感受赵亚夫

        作为记者,对赵亚夫的名字不陌生,但大部分只闻其名不知其详。我过去对赵亚夫其人的印象,或从同事的报道中来,或从人们口耳相传的一则则故事中来。

        “赵亚夫是个好人”,对赵亚夫其人的各种说法,这个基调是肯定的。但在不同的人眼中,赵亚夫的个性却是“丰富多彩”的。

        一说他是个“痴人”。40多年和“农”字打交道,心无旁骛,是个标标准准的“城市里的农民”: 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乡间小路上奔波;每年行车近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还多;除了草莓、葡萄、无花果,别无所好……

        记者采访亲历:1、坐在赵主任的车上,司机陶大有说:我跟车队的其他同事很少见面,因为,一般他们没上班我就跟赵主任下乡了,他们下班了,我和赵主任还没回城。

        2、去年8月,记者随赵亚夫赴戴庄采访有机农业。到村民杜忠志家,赵亚夫一下车不是进屋擦汗歇凉,而是直奔杜家的桃园。在每个品种的桃树下都要驻足观察,详细询问,让一行人的吃饭时间推迟了将近半小时。

        杜家的那顿普通农家饭,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席间有个精妙的解说员赵亚夫,这顿饭成了他宣传戴庄有机农产品的现场会。

        二说他是个“讷人”。谈到“农”字以外的话题,赵亚夫经常表现出“讷于言”的状态,不善社交言谈,是个安静的听众。

        记者采访亲历:在本报会议室对赵亚夫的第一次漫谈式采访,赵亚夫语惊四座,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有着深邃思想和一流口才的赵亚夫。因为那次采访是在他毕生关注的“三农”话题下进行的。激情飞扬的赵亚夫,深深感染了在场的4位采访记者。

        三说他是个“超人”。说赵亚夫是“超人”,不是因为他像电影里拥有超能力的人,而是说他是一位“超凡脱俗”的人。以他在农业工作上的成就,仅以他所引进的项目和创造的价值作为“股份”,他就可以轻轻松松成为千万富翁,可他至今只是一个领取退休工资的普通干部。

        儿子赵小容劝他合伙开公司,承包土地经营农业,他拒绝了,因为他的梦想是利用农业致富农民。

        记者采访亲历:在赵亚夫办公室采访,赵亚夫招待记者的一杯茶水让人匪夷所思:茶叶末泡的水。赵主任搞有机农业,喝不上上好的成型茶?赵亚夫笑答:我的茶叶末也是有机的。茶叶、茶叶末,难道不是一样喝?

        当记者问起他带领农民致富后,有没想过让自己也富裕起来?赵亚夫说,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我已领到一份不低的工资,我的儿女们都有工作有收入,我要那么多钱干吗?老夫妻俩住着130多平方的住房绰绰有余,再大又有什么用?

        通过多次近距离采访,我终于感知了一个丰满的真实的可敬的老人——赵亚夫。任雯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