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热点专题

赵亚夫的 “学习故事”也精彩

发布时间:2013-12-09 18:4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 孙肖苏 张翀煜 任雯 王鹏程

        出国前:天天抱着收音机学日语

        1982年,赵亚夫赴日本学习农业技术。在此之前,赵亚夫已经是市农科所“最精通日语的人”了。

        赵亚夫研究发现,中日农业在气候环境和饮食文化方面十分相似,与其学习欧美农业,倒不如学习近邻日本。为更好地了解日本农业,赵亚夫动了学习日语的念头。

        那时没什么日语培训班,江苏广播电台里有一个日语节目,一天播三次,我就买了个收音机“抱”着听。吃饭时听,坐车下乡的路上也听……

        当时,日语书籍很少,只要有机会到南京出差,办完事情之后,我就去四处淘日语书。那时候,只要听说哪里有日语书籍,我就要想办法买到或借到。

        有一次,得知西安有印刷粗糙的日语杂志卖,我就托人邮购了几本。再后来,又听说日本向中国赠送了很多日语书籍,我就到新华书店里淘了一些。没有老师,只能自己“啃”。一边看,一边翻字典。基本上除了工作、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就是学日语了。

        年轻时养成的学习习惯仍在坚持,现在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边煮粥一边看书。每天晚上看过新闻联播就在书房看书和写东西,晚上12点左右睡觉。年轻时,还爱唱歌和看电影,现在的爱好只有看书了。

        虽然我当时已经40岁了,可学习日语一点也不觉得累。学到一定程度后,我试着翻译日语文章。有一次,翻译来的一篇文章寄到杂志社,不想不久就被录用刊登了。

        如果没有这些日语基础,1982年去日本研修恐怕也选不到我。而我来到日本就意识到学会日语的重要性:那简直是为我打开了又一个认识世界的大门,找到了又一个知识的海洋。

        到日本:听起来全不懂,写出来全明白

        赵亚夫在学会日语的第二年就获得了赴日学习的机会。在赴日的几个人中,赵亚夫的日语水平是最高的,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能够翻译整篇日语文章,却听不懂一句“真正的日语”。

        到了日本海关,工作人员用日语问我“懂不懂日语”,我听了半天,还是听不懂什么意思。工作人员将那句话写在纸上后,我一下就明白了意思。

        在日本坐火车时,我把耳朵竖起来听,可一句日语也进不到耳朵里。至此,我才知道,国内日语广播里的日语都是“中国味的日语”,与真正的日语差距还有很大。

        到了目的地,日本人举办欢迎会,让我们上台发言,我只用日语说了一句“谢谢”就下台了,其他的话实在不会说了。

        我们住在一家农户家里,男主人是个热心人,给我买了一个袖珍收音机,让我白天一边干活一边听日语广播。每天晚饭过后,桌上每人一杯茶,男主人逼着我们用日语交谈,教了多次不会,男主人一时着急还骂了我。

        大概过了3个月,我才感觉到日语开始“冒”到了嗓子眼,才能张口说“真正的日语”。

        半年后,当时的江苏省委书记和省长到日本考察,并看望我们,恰好随身带的翻译迟到,日本人就把我推上前去做临时翻译。

        那次翻译过程前后不过10分钟,但我太紧张了,下台后就发现浑身都被汗浸透了,翻译内容事后也一点想不起来了。

        不过,日语总算练出来了,不仅对话不成问题,后来还学会了唱日语歌。有一次,我参加了一场小型的民间歌咏比赛,还拿到了奖品。

        学习精神感动日本友人

        如今,赵亚夫在日本农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其中,最初的影响力就源自他刻苦向上的学习精神。

        到了日本就感觉自己掉到了一个知识的海洋,白天干活,晚上就忙着学习。当地的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逮”着什么书都看。

        有时候也去日本的一些学校上中文课,作为报酬,他们就给我发一写书券,我就用它们换书读。日本的书太贵,一本书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买不起太多。

        我住的村子里有一个邻居开了个加油站,里面有台复印机,他见我爱学习,就让我免费到他那里复印学习资料。一年后,我回国时带了13箱学习材料,其中三分之二都是从这个“邻居”那里复印来的。

        男主人的老母亲已经70多岁,心肠特好,她知道我爱吃日本的“迷你南瓜”,隔三差五地就给我做南瓜吃。后来,整个村子都知道我爱吃南瓜了。

        《现代农业》是日本发行量很大的农业杂志,里面介绍的都是日本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理念,村里人知道我爱看,他们就定期给我买来。甚至我回国后,他们同样定期购买然后集中给我邮寄到镇江,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后来我经济条件好转,才要求他们不要再寄,改为自己订阅。

        2004年7月,亚洲稻鸭共作会议召开期间,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的专务理事(相当于协会“一把手”)坂本尚到镇江农科所考察,在我的办公室里看到了积累20多年的《现代农业》。

        当时,坂本尚激动得掉了眼泪,说话都有点颤抖了,原来《现代农业》恰好就是协会的出版物之一。坂本尚说真没想到,在遥远的中国还有他们协会出版物的忠实读者,他当即表示,以后只要赵亚夫需要,协会免费提供书籍和音像资料。

        感动于农民的记忆

        赵亚夫系列报道刊发后,赵亚夫本人读了以后也万分感慨,其中感触最大的就是句容农民的记忆。

        我真的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很多事情我都已经忘了,真没想到农民还都一一记在了心里。

        有一年,我已经做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了,一次到市农科所(赵亚夫曾在这里工作了近40年)去,一个看门的老人拦住我,说找我很久了,但我对他则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他说:“20年前的一个夏天,下大雨,我正忙着收黄豆,你路过我家,看我一人忙不过来,就帮我一起收……”

        农民真好,你只要为他做一件好事,他就会记住不忘。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