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本地专题

西津渡中国篆刻博物馆正式开馆

发布时间:2013-09-17 15:25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篆刻艺术博物馆馆内的李岚清印章

  昨日上午,最高气温超过30℃,感受了不少天清凉的镇江市民有些吃不消。比天气更热的是昨天的西津渡。上午10点30分,西津渡景区人声鼎沸,全国最大的篆刻博物馆——中国篆刻博物馆正式开馆。

  不到10点,现场已经座无虚席,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同年龄层次的书法爱好者济济一堂,为中国篆刻博物馆“庆生”。更有许多外地游客被镇江浓厚的篆刻艺术文化吸引,走进博物馆欣赏,甚至买了印石请篆刻家们现场篆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上了篆刻艺术,他们的传承为篆刻艺术提供了“正能量”,也成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基础。

  老年人:

  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不想错过

  10点10分,一群老人来到仪式现场,他们是市老年大学“东吴印社”的社员。67岁的张方永是“东吴印社”的老社员了,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篆刻,从一开始的兴趣发展到专门向师傅学习,我对篆刻越来越喜欢。后来由于工作原因暂停了篆刻,直到7年前从镇江糖烟酒总公司退休,我才又重新拿起刻刀。”张方永聊起他的篆刻生涯,特别来劲,似乎只要没有人打扰,就可以一直谈下去。

  “镇江的篆刻氛围还是很好的,喜欢篆刻的人很多,不仅我们老年人,很多年轻人也很喜欢篆刻,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张方永意味深长地说。

  旁边的徐奶奶一边摇着折扇,一边说:“这天确实太热了,晒得有些吃不消!”可即便说了这“抱怨”的话,徐奶奶还是没有离开椅子半步。“我是进老年大学后才接触篆刻的,虽然老了,但也要学习,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可不想错过!”

  青年人:

  篆刻需要热爱传统艺术的年轻人

  开馆仪式结束后,大家都去中国篆刻博物馆参观,其中有一群年轻人,个个身背专业相机,对每一方篆刻作品拍照。

  一位身材高挑、打扮时尚的女孩特别引人注意。一问才知道是江苏大学篆刻社团“浮玉印社”的“社花”——大二学生邢克萌。邢克萌以前没接触过篆刻,来到江苏大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知道了“浮玉印社”,“当时感觉刻石头挺好玩的,想都没想就报名参加了这个社团。”来自山东的邢克萌豪爽地说:“别被我的这身打扮迷惑,我可是在全校的篆刻大赛上得过奖的哟!”

  “家人也曾经对我喜爱篆刻不理解。”邢克萌说,家人曾觉得篆刻是老年人的活动,年轻人应该有一些更活泼的活动。可她不以为然:“篆刻就像京剧,都是中国的国粹,一样值得传承,特别需要像我们这样热爱传统艺术的年轻人发扬光大。”邢克萌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正说着,旁边的一位年轻人招呼大家多拍照,为“浮玉印社”学习留资料,这个年轻人就是“浮玉印社”的会长吴大帅。在凉爽的篆刻博物馆里,吴大帅忙得满头是汗,“今年大四,就快毕业了,希望能在毕业前为‘浮玉印社’做好每一件事,为下一任会长和20多位社员做好榜样。”

  13岁的孩子:

  课余制作了十几方作品

  在开馆仪式上,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认真地听着介绍,记笔记。校服上的校徽显示,他们来自江苏省镇江中学。

  通过交谈,记者得知他们是省镇中高一(1)班学生,也是镇中篆刻社团的团员。团员吴诗琦说:“我们刚学习高中课程两周,上的第一节美术课就是篆刻,老师介绍的刻刀、印材等每一样篆刻元素都让我们感到好奇,从此我们就喜欢上了这项传统艺术,于是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篆刻社团。”

  带队的高一(1)班班主任李卫华老师介绍,篆刻艺术是镇中一直努力发扬光大的传统艺术,为此还成立了篆刻社团,每年都有1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学校每周都有篆刻课程,目的就是为了将篆刻艺术爱好者年轻化,更好地传承。

  与其他孩子兴奋地观赏印材形状不同,一位家长在领着孩子欣赏一方方作品的同时,还不时地研究作品中的刀法技巧。

  这名看上去略显稚嫩的孩子名叫文沁怡,今年13岁,来自镇江市第一外国语学校。沁怡的妈妈自豪地说:“别看孩子年龄小,已经学书法六年了,篆刻也学了一年,利用课余时间,也制作了十几方作品了。”

  问小沁怡来参观篆刻博物馆学到了什么?小沁怡回答得挺专业:“不同的篆刻流派有不同的篆刻手法,我来这儿的目的是学习大师们的篆刻手法,了解更多的元素,好为我以后的篆刻学习提供资料。”

  (范海罡)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记者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