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庐山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垣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战略目标就是“鼓噪登蒜山”,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骆宾王等在扬州发动武装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下”。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西津古渡依山临江,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邻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李白、孟浩然、张祜、杜牧、苏东坡、米芾、陆游、白居易、辛弃疾……连同康熙和乾隆都曾在这里流连忘返,吟唱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熙宁元年(公元1608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重要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经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
社会的发展使西津渡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是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西津渡古街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可以这么说,如果这里当年不设渡口,我们就不可能看到西津渡古街今天的灿烂和辉煌。
当我们漫步古街的时候,眼前是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角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百年老街”的沧桑。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现在,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1914”、“德安里”等题额。据老人们回忆,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种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总总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不仅如此,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入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关于这一点,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无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西津渡历史街区北侧仿古式的“蒜山游园”。这个由“京江秋女”、“月晓来烟”等六大景点组成的江南园林风格的公园,宛如一幅典雅的水墨画般镶嵌在长江之滨。置身园中,人随景走,景随人移,好不令人心旷神怡。
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然自得地生活着。也许出现在他们的眼前是骑着毛驴上金山的游客的身影,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笙箫管笛如泣如诉的旋律。他们咀嚼着历史,如同咀嚼着卤汁豆腐干和麦芽糖的滋味。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强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这就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西津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西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