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圆梦 情深意长 ——在邵仲义事迹宣讲会上的报告
三月江南,草长莺飞。
在江苏大学一间简陋的教工宿舍里,一位平凡的老人静悄悄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不是每个人,都敢两手空空地离开人世。
邵仲义,这位年逾八旬的病弱老翁,却把全部的爱留在了世间。
他,用裸捐离世的义举,塑造了百万助学的惊人神话。
他,用关爱青年的胸怀,诠释了乐善好施的品德风范。
他,用润物无声的大爱,写就了助人圆梦的美好篇章。
有人称他为百万善翁,有人称他为当代武训,我们,更愿意亲切地叫他一声——“爱心爷爷最美老人”。
爷爷是普通凡人邵老是普通凡人,更是平民英雄。爷爷是裸捐老人他是裸捐老者,更是精神富翁。81岁的生命历程,涓涓细流的善行义举,为我们树立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榜样,为我们构筑了助人圆梦梦更圆的信仰高地和精神家园。
奉献是他最久的习惯
帮助他人、特别是帮助青年学生,对邵仲义来说,不仅仅是种习惯,也是他的追求、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精神境界。
80年代初,邵仲义分配到江苏大学基建处工作,负责计划统计。经常去施工工地,看到年轻的工人鞋子破了赤脚工作,他心疼地问:“光脚干苦活,吃得消吗?”邵仲义会把自己穿的鞋子送给工人,还经常去食堂买美味可口的烧鸡、饭菜,把工人喊去家里改善伙食。
他就是这样,见不得年轻人吃苦,愿意尽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帮助他们。也是从那时候,邵仲义开始随机地帮助学生,只要了解到哪个学生有困难就去资助他。艺术学院毕业的李雷大一暑假时在学校后门值班室,热心的邵仲义同他聊天,了解到他家庭贫困后,便千方百计的帮助他,2007年6月当得知即将毕业的李雷还有欠着5000元时,便毅然帮他还清了欠款,让李雷顺利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就在那一年,邵仲义收到了海外寄来的一笔50万元报恩款。当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原本可以用这笔报恩款很好地改善生活,却决定全部捐出来,他说,“我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要乐善好施,报恩款这样用最能体现它的价值。”在和学校相关部门联系后,邵仲义设立了“爱生助学金”,专门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邵仲义是位慷慨的老人,50万元是江苏大学个人捐资的最高金额助学金。
邵仲义是位低调的老人,设立“爱生助学金”他提出了“三个不”的要求——不做宣传,不签协议,不告诉学生。受助的200多名大学生至今不知道是何人帮助了他们。把报恩款用在学生身上,是邵仲义最大的欣慰。“我不图学生的任何回报,唯一的期望就是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将来能够回报社会和他人。”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温暖着无数贫困学子,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
无私是他最后的告别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是永恒。
邵仲义心中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贫困学生成长的关切。他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把遗体捐献给镇江红十字会,二是把所有存款捐给江苏大学贫困学生。
3月28日,因高血压并发症邵仲义离开了人世。遵照老人一切从简的习惯,捐献遗体后不举行葬礼,不设置公墓,就连追思会也是一张桌子、一张照片、一副挽联,简单不能再简单。老人离世后的第三天,他的家人便把老人的所有存款,包括学校拨给的4万多元丧葬费,全部交给了学校。挥挥手,邵仲义和人世做了最潇洒也是最纯粹的告别。
先后捐资助学超过了110万,对比这样的“大手笔”,邵仲义离世时身上却仅剩24.1元。他为学生送去的每一笔钱,都是一分分积攒下来的。
邵仲义终身未婚,孤居一人,一直租用单位一直租用学校50多平方米的公房。在邵仲义家中,空空如也的冰箱里摆放着发霉的腌豇豆,厨房里铁壳的热水瓶锈迹斑驳,床头柜的角色一直由一个简单的方凳来承担,床上的草席多年使用已经破了一个大洞,放衣服的箱子还是抗日战争年代遗留下的。
因为连续报道邵仲义的事迹,扬子晚报记者万凌云不止一次地踏进邵老的家中,他说,这个家的破旧、局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那个几平方米的厨房间,狭小甚至很杂乱。
然而,正是这个狭小甚至很杂乱的厨房,集中了受助学生最温暖的记忆。每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星期,邵仲义都会喊上资助的学生、为他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家里聚餐,满满一桌的菜老人得提前两三天准备。吃剩下的菜,老人会放在冰箱里自己慢慢吃,一个多月了还不舍得扔掉。
学校建议邵仲义到养老院生活,听到每个月1710元的费用后,邵仲义说了声“我再考虑考虑”,便没有了下文。也有人好奇地问过他,邵老师,你的钱舍不得花,留着做什么?邵仲义总是神秘地说,我的钱要留着以后有用处。对自己的遗产,老人早已经有了打算。
按照常理,像邵仲义这样的病弱老人无须再为别人做些什么,反倒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还把自己仅有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乐观是他最大的魅力
从2007年开始,邵仲义和学校提出,要与贫困大学生结对,开展定向资助。几年来,他资助了5名学生,2名毕业生考取了名牌大学研究生,1名孤儿大学生自立自强,被评为江苏大学“励志之星”。
感念师恩,从邵仲义身上,学生学到最多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邵仲义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更是高尚人格的楷模。
邵仲义身患高血压、糖尿病、骨髓炎等多种疾病,可是,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面对病痛造成的肢体疼痛,他都默默地忍受,留给别人的始终是一张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慈祥仁善的面容,丝毫看不出病痛给他带来的折磨。
他待人热情诚恳,只要下楼散步,一路上都在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小朋友见了他,老远就会喊“胖爷爷”、“外国爷爷”。
京剧是他的最爱,作为镇江市有名的京剧票友,他积极参加老年协会组织特别是京剧协会组织的活动,很多校内外的京剧爱好者都成为了他的徒弟,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他紧跟时代步伐,尽管80多岁高龄了,却会用手机,会上网看新闻,会用QQ与学生、家人沟通交流,逢年过节会用ppt软件制作电子贺卡,送给学生。
他做得一手好菜,学生们称之为“邵氏美食”。
他喜欢摄影,相机中多是风景照以及和学生的合影。
他常对学生说,做人就要快快乐乐、积极向上,快乐过是一天,不快乐过也是一天……
一个如此热爱生活、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如此的爱学生吧!
邵仲义离世后,其爱心正能量在江苏大学持续发酵,学校党委授予老人“江苏大学慈善楷模”称号,发文号召全校师生学习其先进事迹,学校成立了“邵仲义助学基金”,让老人的大爱精神永久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
邵仲义的善行美德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先后被推选为为“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其实,邵仲义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江苏大学素来重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大爱校园”建设,把个人的小情小爱,升华为对社会的大情大爱。大爱氛围的培育,催生了大爱行动,形成了大爱效应,涌现出了“爱心天使”陈静、“最美女护士”附院女护士周好、“志愿奉献的好青年”崔勇等一大批大爱典型。
在邵仲义看似平凡的事迹中,生动地展现了当代高校教职员工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真理乐于奉献的风貌,他身上所反映出的高尚品格和崇高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也正是江苏大学大爱校园文化的浓缩和体现。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大爱!有人曾经说过,所谓英雄,就是那些经常做些傻事的人。评判他们是否是真傻的标准,不是你,不是我,是岁月。风霜竟上壮士鬓,星月轮回又几度。若干年后,或许你我早已被浮尘世事黯淡,但英雄,却如日月浩明,万古长青。我们的时代需要像邵仲义这样的英雄,我们的时代呼唤更多邵仲义这样的英雄。
让我们且歌且行,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邵仲义唱一首爱的赞歌。也让我们且行且惜,让楷模的力量永远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