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镇江市依托“五大阵地” 构建立体式、常态化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13-08-12 15:0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以来,镇江市依托“五大阵地”,大力整合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资源和力量,推进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多主体共享、共赢的综合系统,构建了立体式、常态化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

        一、突出示范性,依托文化广场开展志愿服务。

        广场是城市人群集聚的重要场所,发展广场公益文化,推广公共类志愿服务,可以有效激发群众热情,将群众凝聚到学雷锋的常态化行动之中。

        (一)建设一批志愿服务主题广场。以“道德力量·情暖广场——文化广场志愿服务行动”为抓手,按照“点上示范,面上分步推开” 的思路,结合城市公共文化广场建设,同步推进志愿服务主题广场建设。目前,已在大市口中心文化广场、京口区四排楼街道江一社区基本型文化广场、润州区嶂山村文化娱乐广场等三级文化广场,以及3个辖市中心文化广场进行试点,年内力争建成60个志愿服务主题广场。

        (二)实行“1+X”团队扩展模式。即:一个文化广场有一支相对固定的文化志愿团队、若干支其他志愿服务团队,大力整合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网络志愿者团队、青年志愿者团队等各类志愿团队加入广场志愿服务行列。自今年1月份启动以来,已有30多支团队、近800人参与广场志愿服务活动,保证服务活动的经常化、系统化,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良好格局。

        (三)建立常态运行机制。实行活动信息公布制度。制定年度主题广场志愿活动计划,建立志愿活动信息周发布制度,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提前向社会公布广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扩大社会知晓面,提高公众参与度。健全活动激励机制。将各辖市(区)推进学雷锋文化广场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纳入全市公共文化广场工作考评体系,将文明单位参与广场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各级文明单位考核体系。同时,对积极参与广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良好社会影响的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和个人,予以奖励、扶持,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广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二、突出广泛性,依托社区“两网”开展志愿服务。

        社区志愿服务涉及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务主体涵盖了社区各类群体,服务形式灵活多样,是社区最具广泛性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项目。

        (一)志愿服务进“两网”。在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站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托社区“两网”(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全面渗透志愿服务。如:京口区现有491个社区网格,每个网格建立一支由大学生、社区党员及普通居民构成的规模为8-1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一名网格长负责牵头负责网格内志愿服务,一名志愿者担任网格民情联络员,通过“网上居委会”、集中走访等形式,及时收集居民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定期在网格内开展志愿服务,进一步延伸志愿服务的触角,社区居民既成为服务的接受者又成为服务的提供者。

        (二)贴近居民需求开展志愿服务。充分结合社区特点和民生需求的多样性,推进特色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如:润州区金山街道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平安锣”、“叨叨团”等12支志愿服务特色团队,拥有门类众多、各具所长近5千人的志愿者,开展平安巡锣、帮困助弱、美化环境、文艺活动、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以助推青少年成长成才为目的的社区“四点钟学校”成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范例;以实现空巢老人应急救助为目的的“爱心门铃”凭着一根电话线牵起邻里守望情。另外,“幸福老人1+3”、“爱心车队”、“求助驿站”以及“五加二新市民学校”等以关爱、救助、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品牌魅力彰显。润州区和平路街道桃一社区有一条雷锋街,这里是便民活动的大舞台;镇江市民、雷锋的战友张希波,开设“雷锋”茶亭为过路市民提供免费“雷锋茶”。

        (三)长年组织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行动。连续九年每周组织一次青年志愿者集中服务进社区活动,参与志愿者达10多万人次。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文体、科技、法律、文明礼仪等进社区活动。如:检察院志愿者送法律知识进社区,发放检民联系卡,在老人权益保障、婚姻家庭问题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科协志愿者宣传节水节电节能知识,将科普知识送进社区;公安系统的志愿者走进社区,为居民讲解防盗知识,检查防盗设施;文化志愿者组织节目会演,与社区群众联欢,将文化惠民的宗旨贯彻到社区志愿服务中。

        三、突出特色性,依托行业优势开展志愿服务。

        学雷锋常态化,离不开各行业的全面参与,特别是“窗口”行业或民生服务类行业,在长年开展志愿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彰显出自身的特色。

        (一)“窗口”单位形成雷锋现象。在车站广场、博物馆、图书馆、车站、医院、公园景区等单位的讲解、导服等“窗口”设立2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组织志愿者长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雷锋现象。如:镇江汽车站“快乐之旅·雷锋车”服务班11年如一日,为旅客提供“雷锋式”服务2.9万人次,免费为旅客运送行李1.2万余件,资助困难旅客400余人次;镇江城际车站广场、镇江南站广场的两个学雷锋志愿服务岗亭,每天都有志愿者为旅客提供咨询、指路等便民利民服务活动;谏壁船闸“水上雷锋服务台”从一杯水、一条毛巾、一个药箱做起,为船员提供亲情服务、承诺服务等延伸服务。活跃在镇江大街小巷的出租车爱心车队、真情车队、雷锋车队和博爱车队四支队伍,结合岗位长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解放军第359医院的“学雷锋专家义诊团”,为偏僻老区群众送去义诊1500余人次,减免药费近万元。

        (二)发挥专业优势推进志愿服务。目前,市内已建成教育、卫生、体育、质监、药监、供电、环保、气象30多支行业志愿者服务队,特别是市级以上文明行业实现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以卫生系统为例,志愿者达到1500人。志愿者多为医护人员,他们本身就拥有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经验,在医疗急救类志愿服务中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城市各个社区,所有志愿者都必须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教育志愿者以社区“四点钟学校”为阵地,对中小学生开展义务辅导活动。质监志愿者不定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现场接受食品质量投诉,现场演示鉴别计量市场不法商贩“阴阳秤”的小窍门,到居民家中提供空气质量免费检测服务、指导农民实施农业标准,等等。

        (三)小橘灯志愿者传承雷锋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布点广、影响面大、传承性好等优势,大力培育小橘灯志愿服务品牌。成立了“小橘灯”志愿者工作总站,使用统一名称和标志,将全市中小学生分散的志愿活动整合为集中、统一的志愿活动。结合学校德育主题,长年开展“小橘灯”志愿服务活动,2013年重点开展四大类活动:一是“洒扫应对在校园”,在校园内建立各种形式的“小橘灯”志愿服务社团、“小橘灯”志愿服务监督岗等,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二是“感恩回馈在家庭”,开展孝敬父母长辈系列活动,走进敬老院、走进社区空巢老人家中开展“我为爷爷奶奶献爱心”等活动;三是“义务奉献在社会”,与社会各爱心团队结盟,开展敬老、爱幼、助残、公益宣传和文化探访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善待山水在自然”,开展公共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树护绿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突出渗透性,依托新闻媒体开展志愿服务。

        借助媒体的力量,搭建三大载体,让志愿服务的理念最大力度地渗透到群众之中,放大志愿者影响,彰显志愿者作用,志愿服务的“热度”得到持续升温,即:

        一份《志愿者报》。依托都市类媒体《镇江壹周》,由市文明办、市文广集团、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共同创办了《志愿者报》,版面立足镇江,面向全国,每月一期,综合展示志愿者风采、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和需求信息,广泛普及志愿者理念。

        一个精品栏目。“小梁帮你忙”是镇江文广集团民生频道主打新闻节目《看见大市口》中的一个栏目。开办两年多来,每天用4-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真实故事,呼吁爱心市民和志愿者关心弱势群体、帮助困难家庭。2012年帮助绝症儿童小平平、先天性心脏病孩子王书安等报道,引发全社会捐助热潮。“小梁帮你忙”已成为江苏省新闻战线走转改的一个典型,“有事找小梁”在市民中广为流传。

        三大特色活动。一是志愿者月末公益行动。镇江报业集团发挥党报优势,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从2010年3月起,推出《镇江日报》志愿者月末公益行动,即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确定为志愿服务活动日。目前,已成功策划推出30多期活动。每次活动,《镇江日报》均以整版篇幅进行报道。二是“大爱镇江”爱之行活动。先后走进4个街道、2个大型企业,数千名志愿者为市民开展助老、家政、义诊、文艺演出、法律宣传等志愿服务,向困难人群捐赠各类物资价值30多万元。同时,由“大爱镇江爱心联盟”牵头,围绕“助学”、“关爱农民工子女”、“ 关爱自闭症儿童”、“给孤老一个温暖的家”等主题,举办了五期爱心集市,由一个或几个爱心团体发起组织,爱心联盟会员团队参与共同将爱心物品义卖,收入作为救助项目的善款。三是交通广播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连续第九年举办真情送考活动,组织了真情车队和全市的热心私家车车主参与志愿送考,为高考考生保驾护航。2012年以来,又先后开展了“微公益·微温暖”活动、“百万红花送好人”大型学雷锋公益活动、“点燃希望,爱心助学”活动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行动。

        五、突出扩展性,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志愿服务。

        借助镇江网络名城的优势,充分运用网络,凝聚爱心力量,让志愿者经网络的对接形成庞大的群体,志愿服务的“广度”得到发散式拓展。

        (一)一套网络注册系统。2010年,镇江市在全省率先开发网上注册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开通后,网络注册志愿者大幅上升,从2008年的8万人快速提升到15万人,占市区人口总数的13.6%,注册团队达1200余支。该系统集志愿组织分层分级管理、志愿者注册及档案管理、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志愿服务工作指挥协调、志愿者五星级激励管理、弱势群体志愿服务求助等功能于一体,逐步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与活动项目的有效对接。

        (二)一批志愿服务网站。“镇江市志愿服务网”作为志愿者网络培训的主阵地,除及时发布志愿服务动态信息,还开辟“培训中心”专题栏目,发布志愿服务通用知识、政策法规及视频讲座等。镇江新闻类门户网站“金山网”,建有学雷锋志愿服务专题网页,开设雷锋的故事、身边雷锋好榜样、各地雷锋在行动等若干专栏。同时,一批民间网站逐步发展成为集聚志愿者爱心的重要平台。如镇江市网络人气最高的“MY0511”,开设了10多个网络爱心论坛,志愿者们在此互动交流、发布信息、策划公益、组织培训,涌现出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西部助学、中考助学、我为南山洗把脸等一大批公益行动,志愿者服务借助网络向越来越广的范围延伸。

        (三)一批新兴网络传媒。充分利用QQ群,策划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涌现了网络文明志愿者群、爱心联盟群、名城镇江网志愿者群、镇江达人会群等20多个知名志愿者QQ群。利用新浪微博,通过微直播、微话题等形式,推广“学习雷锋好榜样”、“三关爱”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依托金山网“微看镇江”专栏,举办“发现身边雷锋、见证大爱镇江”活动,开启“网络学雷锋服务站”微博,让网民热议和学习雷锋精神。

        (四)一批网络志愿团队。每一个网络群体,都联接着一支现实团队。黄丝带网络志愿者、爱心家园志愿者、社会儿女、格桑花志愿者、8090志愿者、芦苇之家志愿者等1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从网上走到网下,筹措爱心资金,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留守或贫病儿童、残疾人员,开展环保行动、服务社会文明。他们的志愿行动,鲜明地反映了网络对接的平台效应。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