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
那一份信仰的崇敬
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这样说过:“它的创建年代,没有找到文字的记载,根据塔和门洞形式推断,此塔应是元人所建。上部的塔身形式与元代所建妙应寺白塔、武昌蛇山的胜象宝塔很相似。其下部过街门洞与北京居庸关过街塔云台的形式一样……明朝万历年间的重修,只是局部性的修补,塔下的横梁、框柱可能更换过一部分,塔身还是元代的遗物……过街塔在全国所存不多,元代的更少,完整的元代过街塔只存了镇江云台山塔这一处,至为可贵。”
“生辰八字”:缘起宗教统治
作为已有七百年历史的古老石塔,我们最先好奇的是它的“生辰八字”。据元《至顺镇江志》相关记载,建塔时间上限是大德十一年十月,下限是至大四年,即公元1307至1311年间。故约可判断过街塔的完工时间是1311年或稍前。也就是说,昭关石塔诞生于社稷初定的元蒙时期。
原来,元朝开国初始,江南大地正待修生养息,恢复元气,于是是元当局便在此南北要津重地,营建完全不同于中原佛教性质的藏传佛教喇嘛塔,其原由一方面在于元成就帝业前所信奉的宗教除了草原萨满教以外即为密宗藏传佛教。这样的白塔的营建无非是要将朝局宗教凌驾于民众之上。另一方面,还在于其时元朝疆土已横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地域所至多宗教,多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传播使得原本就在古代中国传播开来的祆教,景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重新活跃起来。
此外,元朝重臣中多有信奉基督教者,如元初镇江府镇守史马薛思吉恩全家,甚至元世祖忽必然的母亲也为笃信教民。起初他们在镇江和江南各处建造基督教堂,但当地民众久奉佛祖,对外来宗教显然未予接受。一时间民怨甚起,元朝当局便在此南北交通要冲之渡口,营建过街石塔时形制上采用了与中原佛教相近的藏传佛教佛塔的形制,以吸引民众融和当朝者的信仰和习俗,消除叛意,以平复民怨。
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昭关石塔诞生了。它代表着多民族融合背景下的人民对于信仰的追求。据说,只要人从此塔下走过,就算是做过礼拜了。如此说来,大概今天的每一个镇江人都曾在这里做过礼拜。
名匠造塔,糅合梵式风格
造塔工匠名叫刘高,其先人刘元从师著名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八鲁布,苦学得西天梵像画风和营建梵式佛塔(噶当觉顿式塔)的建塔技艺,并传授给了后辈刘高。此次受命于朝廷在西津渡建昭关石塔,刘高刻意融和了中原文化于其中,以扬弃梵式佛塔的弊;因北京大圣寿万安寺白塔为覆钵直肩式,甚显梵塔粗拙之风,刘高便命工匠将直肩式覆钵改为较圆鼓,弧形曲度更大的塔体,又在中部凸雕一圈线条,故而较大圣寿万安寺白塔更具曲线美且加工精细适度,繁简得当;更配合塔身上众多雕刻纹饰,精美刻字,宗文和书法雕刻艺术充分融合,内涵很是丰富。塔下云台设四门,原通向东、西、南、北四方,今只有东、西二门仍可通行。
今生:
这一抹文明的绚烂
今日的西津渡静谧恬淡,昭关石塔云台下的四门也只剩东西二门仍可通行。可是在历经百年风雨后,石塔挺立如故,仍然保持着它昔日的风采。
现在的石塔上还雕刻着不少精美的纹饰和文字,如东西门额上有“昭关”字样,后面则可有“万历十年壬午十月重修”募缘的僧人名字。两根石柱的外侧刻有“当愿众生,所共瞻仰”的汉字,另两根石柱的外侧刻有“当愿众生,受天人供”的汉字。四根塔柱内侧刻有“南无大方佛华严经”。石塔南北面的横额上刻有大书梵文六字真言,两侧边款上刻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字样。
有趣的塔名传奇
塔名的由来一直是今日讨论的话题。关于“昭关”二字,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说法纷纭,一说此关应是 “钞关”,即镇江府征税之关口,后谐音成为昭关;或说与东周时代伍子胥过昭关有关,而彼“昭关”在安徽省含山县北,至今仍有昭关镇存在,顾与西津渡昭关无涉;也有说元至大初年给塔命名时,用“昭关”两字,意在引典伍子胥昭关出逃的旧事,从而拉近与中原历史文化的距离,以便受到广大民众及儒雅人土的认可,增加石塔影响力。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还有说法 “昭关”二字是明万历年间重修石塔时,才刻上去的,元代的石塔是无字塔。
在民间,关于塔名“昭关”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史官韦昭和他所作的《伐乌林赋》的故事。
话说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0年),阳春三月的一天,韦昭带着随从溯江西上,来到赤壁对岸的乌林,他爬上了百人山,寻访了华容道,但见遍地败军遗骨,刀、枪、剑、戟、镞,盔甲、马鞍遍地皆是,不禁为战死征人而叹息。最后,韦昭过江登上了当年吴蜀联军驻地赤壁山。他东望周郎嘴,南观黄盖湖,北眺陆溪口,遥指赤壁城,对当年孙刘联军的布局大加赞赏。他仿佛见到了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驰聘疆场,须发斑白的黄盖艨艟直冲曹营。他面对湖山一望如碧的江东霸业,俯瞰滚滚东去的无情江水,思绪万千,心潮起沸,他登上了当年周瑜指挥大战的赤壁矶、激情高歌,写下最早介绍赤壁之战历史的篇章。
曹操北伐拨抑城,
乘胜席卷遂南征。
刘氏不睦,
八郡震惊。
众既降,操屠荆。
舟车十万扬风声,
议者孤疑虑无成。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曹乌林,
显章功名。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最早介绍赤壁之战的史料《伐乌林赋》。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东汉末“孙权缮治京口”建立军港,迄今已有 1700多年历史。昭关石塔边的墙上至今还刻着由镇江已故著名画家、镇江博物馆原副馆长周斯音先生的字画作,叙述“三国时代孙权与诸葛亮携手抗拒曹操火烧赤壁凯旋而归” 的故事:“据《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昭关在银山,滨江之道,甃石为门,上以石瓶为顶,乃自古逻守处。相传吴韦昭有伐乌林曲,三国时代东吴雄师获捷赤壁,凯旋时因曾高唱此曲入关故名。”千舟停泊渡口,旌旗遮天蔽日,军民齐呼万岁,呼声振寰宇,普天同庆同乐数天。西津渡口的壮观由此可见。因《伐乌林赋》为韦昭所作,所以元代石塔初建时,这一传说仍旧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昭着,取光明之解,寓意甚好,于是元代的建塔人便将塔命名为昭关石塔。
珍宝曼荼罗:观音像与黄财神
古道古塔,文明绚烂。今日考古的成果发现了很多出土文物。最为有名的是西津渡过街石塔内出土的锤鍱线刻铜板曼荼罗2件,均为圆形。
其一,直径50.4厘米,厚0.5厘米,中形直径22厘米,内刻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其外环绕相同式样的观世音菩萨8尊。菩萨面相长圆,头戴五花宝冠卷草状。双耳系环,垂肩头。头发亦散披于肩头。颈系宝珠项链,双足皆饰宝钏,宝珠璎珞自双肩、双乳垂于腹部。腰部亦饰宝珠。菩萨的莲花座上,有头光及身光。菩萨像前下部陈设3件供品。菩萨像宝冠其手持宝瓶,据此可推断为观世音菩萨。杭州飞来峰北崖西段由董氏所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亦以宝瓶为特征,但受汉地观世音像影响较大。而此件曼荼罗所刻之观世音像则更俱“梵式”(尼泊尔)艺术风格。
其二,直径50.5厘米,厚0.5厘米,中形直径22厘米,内刻黄财神像一尊,其外环绕相同式样的黄财神8尊。黄财神梵相十足,戴五叶宝冠,两侧宝缯作卷草状。双耳系环,垂于肩头。颈系双层宝珠项琏,双臂、双腕、双足皆饰宝钏,宝珠、璎珞自双肩垂腹前。财神为游戏坐于宝相莲花座上,有头光及身光,左手握一吐宝鼠,鼠肥硕长尾,右手当胸前持海螺。财神像前下部陈设3件供品。此等袒腹持鼠的黄财神,源于袒腹蓄髭的印度财宝之神“库毗罗”(kubera),以蒙古语读为“赞布禄“。杭州飞来峰元代雕像中即有此像,明清金铜造像中更是多有此像,而夏景春收藏的黄财神则有藏文题名“赞巴拉”。
上述之观世音与黄财神像,虽然在藏传佛教中常见,但以二像中心滴曼荼罗却很少见,弥足珍贵。
结语:古渡残阳,昔日的醉人画面依稀尚存于浑水乱转墙中,而充满了现代感的新西津渡已经成为镇江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的地标,昭关石塔,伴随着古渡已然走过了700年的风雨,是古街历史兴衰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值此石塔落成700周年之际,我们奉上最诚挚的祝福,愿石塔亘古长青,风采灼人,为更多的人送去平安和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