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字事迹简短介绍:邵仲义一生默默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大学生,07年捐出50万。3月28日以“裸捐”方式离世,60万存款捐助贫困生,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用于祖国医学事业。
“裸捐”助学的“爱心老人” ——江苏大学邵仲义同志的先进事迹
邵仲义,男,1932年4月出生于上海,先后肄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北京第二外语学院俄语专修班。1951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就职于华东工业部、北京一机部、北京农机部、河南省农机局。1981年4月调至江苏大学工作,1984年4月提任科长级,1992年9月退休。一直以来,他十分关注青年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2007年,他捐助50万元设立“爱生助学金”。2013年3月28日因病在家中去世,其遗体捐献给镇江市红十字会,近60万存款全部捐助贫困学生。
邵仲义同志,一生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乐于助人。他以低调朴实的大爱帮助了数百名贫困学子,更以“裸捐”离世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世人。一位平凡的老人,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了不平凡的人生。邵仲义同志的凡人善举,体现出了爱生如子的仁爱精神、乐善好施的品德风范、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他用无声的大爱写就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感人篇章,塑造了新时期高校优秀教职工的光辉形象。关爱学生 捐资助学
邵仲义同志乐善好施,一直默默地帮助贫困学生。他行事低调,对自己的善行从不言说。直至去世后,陆续有人前来吊唁,方才让人更多地了解了他的助学点滴。
江苏银行镇江大港支行的钟网荣说,80年代末期他在学校农业银行工作,经常去邵仲义家,那时邵仲义已经资助了4名研究生。现为江苏科技大学教师的周琨,1994年上大学时因为京剧和邵仲义结缘,经常去老人家中吃饭。大学三年级时由于学习压力大,还搬去邵仲义家中住了一个学期,“邵老师对我照顾得很周到,供吃供住,就像家人一样。”同住那段时间,邵仲义为周琨准备一天三餐,见周琨熬夜看书还经常为他准备点心。周琨介绍,那时邵仲义是随机地帮助学生,只要了解到哪个学生有困难就去资助他。
2007年,邵仲义收到了海外寄来的一笔50万元巨款。这是远在加拿大的表哥汇来的报恩款。战乱时期,邵仲义的母亲拿出陪嫁的一枚戒指资助其表哥在其赴香港谋生。感恩于邵仲义母亲的恩情,表哥汇给了邵仲义兄弟姐妹每人7万美元。当时,邵仲义生活并不富裕,原本可以用这笔报恩款很好地改善生活,但他却决定全部捐出来,他说,“我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要乐善好施,报恩款这样用最能体现它的价值。”
在和学校相关部门联系后,邵仲义设立了“爱生助学金”,专门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一再强调,“把报恩款用在学生身上,是我最大的欣慰。我不图学生的任何回报,唯一的期望就是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将来能够回报社会和他人。”邵仲义十分低调,一直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受助的200多名大学生至今不知道是何人帮助了他们。
从2007年开始,邵仲义又面对面地与贫困大学生结对,开展定向资助。几年来,他资助的学生中,2名毕业生考取了名牌大学研究生,1名孤儿大学生自立自强,被评为江苏大学“励志之星”。乐于奉献 裸捐离世
邵仲义同志心中充满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贫困学生成长的关切。他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把遗体捐献给镇江红十字会,二是把所有存款捐给江苏大学贫困学生。邵仲义资助贫困生的费用累计超过了110万,离世时身上却仅剩24.1元。
邵仲义是在3月28日突然离世的。由于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邵仲义身体每况愈下,腿脚疼痛得无法下楼行走,或许是感觉状态不好,他在离世前一个多星期,委托了学校帮忙办理捐献遗体的手续,退管处处长汤静霞正是他的执行人。
汤静霞说,给邵老送协议书的时候,他已经早早把章准备好放在了桌上,看到协议书他很高兴,说自己年岁大了还能贡献最后一份力量。邵仲义离世的当天,汤静霞就遵照其嘱托将遗体转交给镇江红十字会。镇江市红十字会负责人会长蒋宗宁说,邵仲义是今年镇江市第一例遗体捐献者,他的遗体将用于医学事业。
邵仲义同志虽然没有立下遗嘱,但是他生前曾经多次和家人说过,要把所有的存款留给学校的贫困学生。3月30日,邵仲义的家人从银行取出了邵仲义的全部存款,加上学校拨给的4万多元丧葬费,总计近60万元,全部交给了学校,他的家人表示,“这是邵仲义的决定,我们全家都支持他。” 克俭于家 大方行善
邵仲义同志厉行节俭,生活十分朴素。他一身未婚,孤居一人,一直租用单位50多平方米的公房。在邵仲义家中,橱柜上崭新的被子一直舍不得拆开来用,空空如也的冰箱里摆放着发霉的腌豇豆,放衣服的箱子还是邵仲义的母亲抗日战争年代遗留下的,厨房里摆放的热水瓶已经长满了锈迹。
今年年初,学校退管处曾经建议邵仲义到养老院生活,听到每个月1710元的费用后,邵仲义说了声“我再考虑考虑”,便没有了下文。由于经常和邵仲义联系,汤静霞还了解到校园里卖菜的小贩对邵仲义“很有意见”,汤静霞说,“小贩们说邵老师太抠了,喜欢挑三拣四,买个青菜都要货比三家。”
自己的生活一切从俭,邵仲义对学生总是非常大方,他无儿无女,就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邵仲义常常说,“资助大学生,不是要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把钱用到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孩子身上。”曾就读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的2007届毕业生李雷家在徐州农村,兄弟两人同时上大学,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大一暑假,李雷在学校后门勤工助学,热心的邵仲义关心地问起了他的情况,两人熟悉后一直保持联系。2007年6月一次偶然的聊天中,邵仲义得知快要毕业的李雷还欠着5000元学费时,便一次性帮李雷还清学费、资助他参加工作。工作后李雷提出把钱还给邵仲义,邵仲义每次都善意地回绝,他说,“你马上还要成家,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 生前,邵仲义每两个星期就把学生喊来家里改善伙食,满满一大桌菜老人常常提前两三天就要准备。学生每月300元的资助标准,邵仲义总是悄悄地拔高到400元甚至500元,逢年过节还发给学生一些“节日补贴”。
学校安排了大学生志愿者每天到邵仲义家中服务,邵仲义经常自作主张地给志愿者们放假,让他们不要影响学习。为邵仲义最后一次志愿服务的学生罗新回忆说,元旦前一天的晚上,邵爷爷像往年一样把他们一群“小朋友”喊过去聚餐,准备了一大桌菜,事后他发现“吃剩下的菜就放在冰箱里自己慢慢吃,一个多月了还不舍得扔掉。”
“东西都旧得不能再旧了,除了电脑和电视机,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在收拾遗物时,邵仲义的家人非常感慨,“他对自己太苛刻了,却一生都在做着善事。” 积极乐观 笑对生活
邵仲义同志严于律己,善心待人,从不向单位组织提要求,即使在他生病住院期间,面对病痛造成的肢体疼痛,都默默地忍受,直到生命的结束。他留给别人的始终是一张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慈祥仁善的面容,丝毫看不出病痛给他带来的折磨。
他待人热情诚恳,只要下楼散步,一路上都在热情地和别人打招呼,小朋友见了他,老远就会喊“胖爷爷”、“外国爷爷”。凡是认识他的人都评价“老邵是个好人”。
邵仲义也十分热爱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他唱得一口好京剧,做得一手好菜。尽管80多岁高龄了,却能紧跟时代步伐,他会用手机,会上网看新闻,会用QQ与学生、家人沟通交流。作为镇江市有名的京剧票友,他积极参加老年协会组织特别是京剧协会组织的活动,很多校内外的京剧爱好者都成为了他的徒弟,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年轻票友顾荣伟是邵仲义的忘年交,他回忆,江大京剧票房的费用大半都是邵仲义自掏腰包,学生想掏钱,他从来不肯收。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的刘军营受邵仲义资助四年,刘军营说,平时和大学生聊天,邵爷爷说的最多的就是——做人就要无忧无虑、积极向上。刘军营刚上大学时总喜欢不停地抱怨,在邵仲义的影响下变得开朗乐观了很多。去上海读研后,邵仲义还牵挂着他,常常打电话问他“钱够不够花?有困难的话就找爷爷”。
邵仲义离世后,手机一直放在家人身边,人走了电话铃声还是不断地响起。邵仲义的弟弟邵渊说:“每天都有六七个学生打来电话,有广州的、上海的、南京的,问邵爷爷情况怎么样。我真为哥哥感到欣慰,有这么多学生牵挂他。”每接到这样的电话,邵渊都一一告诉学生邵爷爷走了,按照老人的嘱托,一切从俭,不办遗体告别会,不置办公墓。得知邵仲义的“裸捐”事迹后,邵仲义资助过的学生都表示“毫不意外”,他们说,“邵爷爷从不和我们讲大道理,但我们都知道爷爷是个好人,一直在做些简简单单的好事。”
“生前勤俭关爱学子情深意切,身后捐躯造福人类博爱奉献。”这是邵仲义同志追思会上的一幅挽联,也是他感动人生的真实写照。邵仲义同志不失为最美“爱心老人”,他以凡人善举为“大爱无声”作出了最好注解。这位寻常人的不凡事,传播了平凡而伟大的正能量,更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姿态温暖和感动了现世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