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本地专题

西津渡上观音洞:镇江的观音文化

发布时间:2013-07-25 17:28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在视渡江为有性命之忧的过去,渡江北上的人临行前要向神灵祈祷许愿求平安,而渡江南来的人亦向神灵拜谢 “慈航”之恩。南来北往祈求平安的大小寺庙和宗教建筑便相继在渡口产生,其中最有名气的要算镇江的观音洞。每到年尾香期镇江人都要来到西津渡的观音洞前烧香还愿,渐成民俗。

  称为小普陀的渡口“洞天佛国”

观音洞坐落在云台山北麓的一个坡顶上,由天然岩洞开凿而成,这岩洞被称为“普陀岩”,现在我们在观音洞东侧门额上还可以看到书法家许宝驯所书的“普陀岩”石额。唐代的西津渡自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就有士兵在渡口巡防守护,普陀岩中就建有一座普陀寺。

相传晚唐时,西津渡有一位巡防士兵是浙江定海人,他回家探亲时听家人讲述了许多南海普陀山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故事。他想:“蒜山渡口,津横蒜石,环若列屏,白如莲花,这里终日银涛滚滚,岸边金沙堆积,多么象美丽迷人的家乡普陀山啊!如果在这里建一座普陀寺该多好啊!”他再次回乡探亲时,特地请雕工仿照普陀禅院观音大士佛像,历经数月雕成佛像,用船装运到西津渡,供奉在渡口庙中。从此,渡口的老百姓据说常看到一位白衣观音升腾飞舞,显灵说法,救苦救难。过江旅客也称赞说“有求必应”。从此,普陀岩又称北普陀、小普陀。

到了宋代到清朝的咸丰年间,寺庙由于战火连绵,屡废屡兴现在的建筑为清咸丰九年重建,到了清同治元年立“重修观音洞”记,清代侨寓镇江的宜兴籍学者陈任暘书隶书大字“观音洞”,两侧悬挂着茗山法师写的楹联:“兴无缘慈,随类化身,紫竹林中观自在;运同体悲,寻声救苦,普陀岩上见如来”。

  洞中佛屋梁柱嵌进岩壁 形成“悬空寺”

观音洞利用山北麓原有山洞建成,走进观音洞内,首先见到的是巨石高耸的山岩上有一天然岩洞,洞之上方有一方咸丰年间立的“观音洞”题额。洞口供奉着一尊汉白玉石的观音大士像:脚踏莲座,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扬,神态慈祥端庄。一般佛像都是坐北朝南,而这尊观世音背山面江,坐南朝北,世人赞美为“倒坐观音”。洞内还制作了沙岩浮雕壁画,内容有:久旱祈雨、消灾除病、止雨祛洪的故事。

观音洞的建筑风格也是一奇,如今洞中有佛屋三层,大都是依云台山的山坡而建的“半楼”。一半是巧依云台山的山体石壁,一半是巧夺天工地将佛屋的梁柱嵌进岩壁,搭建殿宇,只要细心观赏,就会发现这竟是一座深藏在岩洞中的“悬空寺”。

观音洞在文化大革命被关闭,里面住进了居民,且毁坏较严重。1998年,市政府下决心迁出居民,重修观音洞。在原观音洞内及洞上方等处建观音文化展示馆,将观音文化予以充分展示,展览共分三个主题:观世音在中国的历史及演变;观世音的教化故事及民间传说;观世音与道教、民间请神的关系。展示馆展示中使用了浮雕、木雕、铜雕、玉雕、石雕、泥塑、壁画、漆画、油画墙、沙盘、多媒体电子图书、景箱等多种形式,全面地向人们介绍观音文化,利用图片、文字、石刻、模型等各种展示手段,让人们了解观音洞在西津渡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观音文化是西津渡渡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难得的是,在观音洞二楼的展厅里还有50多个演员表演的幻影成像,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再现了观音菩萨在西津渡江面上救生的场景。这给游客增加乐趣、增长了佛教知识。

   镇江观音文化的氛围 净化着世人的心灵

由于300多年前金山、焦山都在江心,附近僧侣、在家修行的居士及佛教信徒,尤其是老人、妇女惮于登舟涉水,冒江中风涛之险去金焦两山大寺烧香,便在祀佛日乘坐车、轿,或骑骡马乃至安步当车,到观音洞进香求佑。

民间以为,小孩的平安长大有赖神明的保佑。所以,在信仰观音的镇江,在观音诞日向神明祈求护身符让儿童佩戴,希望观音保护孩子快高长大。

过去,在年尾来还愿的人还会在这一日演戏酬神,从而使观音洞成为镇江香火圣地,也是观音洞成为镇江古老地名之一的原因。

人们来到观音洞礼佛之后,登临洞顶,有方平台,置身平台上,览大江风貌,观潮起潮落,美不胜收。实际上,走一遍观音洞所在的西津渡古街,就是一次拜观音礼佛的旅程:

通向渡口的路上有一个五十三坡,坡共有五十三个台阶,寓意着礼佛的五十三参礼数。佛教《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南行一路参拜了五十三位高知,后被南海观世音收留,立于身旁作左肋侍。”从西津渡的五十三坡拾级而上,表示向佛作了五十三次参拜,再行至过街石塔内的观音洞。“塔,即是佛”,表明已经来到“佛”的身边,又是一次拜佛参禅。

观音洞前昭关石塔的塔身,形状如“宝瓶”,寓“保一方平安”之意,塔座上云台,南北两面。佛教有“塔即是佛”之说,2000年秋冬,镇江对国宝级建筑昭关过街石塔进行大修,在塔的塔心室中发现了两件宝物——“锤线刻铜板曼荼罗”,其中一件“观音菩萨曼荼罗”,刻观世音菩萨像一尊,外环绕相同式样的观世音菩萨八尊。观音菩萨端坐在莲花座上,慈祥而庄严。原来,从塔下经过,同时又是在观音洞的山门前经过,就是一次礼佛,一次拜观音,所以石塔又称“观音洞喇嘛塔”。

过石塔,要经过两道古朴又充满禅意的券门,券门的石额分别刻着“同登觉路”和“共渡慈航”,一路走到西津渡口的码头,经过的人一路都得到观音菩萨的庇佑祝福,这些观音文化的氛围,也净化着世人的心灵。

观音洞和“观音文化”作为“西津渡文化”的一脉,见证了西津渡的历史沧桑。穿越历史的沧桑,透过古街的厚重,这座绝无仅有的渡口“洞天佛国”,已然成为镇江一道令人神往的美丽风景。

补充:老镇江

镇江的观音庙宇

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百姓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菩萨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古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像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到中国南宋以后,女性的观音菩萨相已深植中国百姓心中。

以观音洞为地名在我镇江除了西津渡,在北固山的北麓临江处也有一个观音洞,不过洞很小,名气远不如西津渡的观音洞大。

南山景区五风口的观音山,山上的寺庙始建于南唐、北宋年间,香火一直很旺。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被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所以山上的寺庙名为圆通寺,是禅净双修并以净土宗为主的十方丛林。清末,太平军起义占据观音山寺,清庭派兵围剿,寺庙部分遭毁。抗战爆发,日寇侵犯镇江,镇江军民誓死保卫家园,沿观音山一线挖掘战壕阻敌,史称城南保卫战,寺庙部分受到毁坏。据曾在竹林寺佛学院(毗邻观音山西麓)读书的慈舟法师回忆,鬼子视观音山为中国军队屯兵之地,强攻上山后,大肆掠夺寺存文物并放火烧寺,幸得僧众、山下村民奋力扑救才得以保存大部。文革期间,寺庙又遭破坏,众僧侣陆续移居金山、焦山、北固山。

如今观音山上的圆通寺经民间修缮,修复了观音洞,观音塔、石观音像等景观,寺中还有一尊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立像,值得一看。

谏壁镇西街有一座明代天启年间的崇庆禅院,俗称观音庵,民国又得以重建。这座观音庵坐南朝北,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韦驮殿;第二进为大殿,供释迦牟尼佛;第三进为观音殿,供毗如观音座像。解放后,一度为公共用房,文革期间为镇政府办公用房,上世纪80年代修复并开放。

除此之外,镇江的七里甸圆通庵、普济庵,蒋乔的六摆渡有观音禅林也是以敬奉观音为主的庵堂。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xjz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