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市委书记杨省世提出镇江已经“进入到不进则退的关键期和重要关口”,引起了镇江社科界的强烈反响。5月29日市社科联召开了社科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就抢抓机遇、突出优势、特色发展等展开研讨,发表了真知灼见。本文摘录了镇江高专副校长陆介平、原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宋鉴远关于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方面的部分观点。
一、关于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
目前镇江市在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高新产值的占比和研发占GDP的占比这三个指标上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这些数据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镇江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但与苏南其他城市相比镇江科技创新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不能盲目乐观。
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陆介平认为:真正体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是科研经费到款数。镇江去年是2.5亿,常州是4.5亿,无锡是8.2亿,苏州是11亿,南京是22亿,镇江最少,也就是说我们的优质项目源不足。第二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搞了很多的研发机构,但实际运行并不理想。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落户苏州后,苏州大学在学科建设上进行了重大投入,形成纳米研究、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态势,带动了纳米产业的高速发展,过去几乎空白的苏州纳米产业,目前落户企业200多家,销售2O0多亿,形成了苏州的最大特色,这样的重大研发机构是我们缺失的,镇江没有一家高水平的独立科研机构。第三是本领域有影响的创新型龙头企业,镇江一个也没有。如果科技创新工作没有重大突破,镇江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难以突破。所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一定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重中之重,如果不突破,那么我们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整个产业的高端化就无从谈起。
陆介平建议镇江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应着力在以下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引进科学院、中央部委和央企独立研发机构,并在投入、土地、人才以及家属安置方面执行特殊政策,予以倾斜,带动镇江产业的高端发展,对我市前期引进的大学研究机构进行评估,落实各大学在镇江设立的研究机构。
二是花大力气建设以科技新城为载体的专利运营集聚区。以央企、科研机构和高校核心专利为对象,通过专利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吸引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落户镇江,实现专利技术、人才和资本的集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镇江科技新城探索建立专利运营集聚区已写进了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应半途而废。
三是将科研经费到款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在国内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培育纳入考核体系,杜绝科技指标中的注水行为。
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是重中之重。宋鉴远建议: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建设惠及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我们的眼光要从国家最高的层面来考虑问题。比如航空产业,我们现在做的还是低端的,仅仅是材料。既然有航空产业这么好的机遇,应该进行对接,搞一两个高端的创新平台,产业上去了,利润也上去了。
二、关于现代产业集聚发展
我市经济和产业支撑明显不足,带来发展的动力不足。陆介平认为:我市的主要产业大多不在产业链的高端,规划中碳纤维产业还有许多困难,还没有达产、量产,碳纤维应用有待发力。随着碳纤维的发展,我市企业将有可能面临专利的壁垒,日本东丽、三菱已在碳纤维领域进行专利布局,申请了400多件发明专利,我市应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就是要把我市的产业链发展由低端向高端化发展。仔细分析我市的产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繁重。
陆介平建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高端化。 进行产业规划,引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运用导航产业发展的方法,通过专利分析寻找产业高端发展的突破点,对产业发展的重点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产业发展从制造到制造与创造并举的改变。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实施专利导航试点工程,这与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中的产业发展目标是相同的,镇江应该抓住这一机会。
宋鉴远认为:产业调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把规划做好。为此他建议: 一是产业规划必须全市一盘棋。产业规划十分重要,要加强领导,由市领导牵头,一体化来考虑。要加强示范区产业规划、布局,注意京口、润州、丹徒以及新区的规划一体化问题,过去都是区里搞,发改委牵头,力度不够。 二是要处理好大项目、大企业与大产业的关系。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产业链的上下拓展,做到大项目、大企业带动大产业的发展。重视上、下游产业的联系,重视产业链的拉长,从而减少物流,提高效率,加强资金的周转。科技部门、经济部门、政府以及其他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做文章,不要只重视大项目,不重视大产业。三是对现有产业的调整问题。这次是下决心的时候,在镇江的实施意见当中,要对照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要求进行科学论证,对老的产业要逐步转移出去,关闭。引进企业要根据调优调高调强的方针来处理,否则有悖于生态城市建设。
(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