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现代化:从构想到蓝图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系列解读之一
编者按: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简称《规划》)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这一国内首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将是最后一个国家级的省内区域规划。“空前绝后”的特殊地位,使得《规划》自出台之日起就备受各方关注。《规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现代化蓝图?它会带来一个怎样的美丽苏南?《规划》又让镇江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它如何为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详细解读《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上月底出台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下称《规划》),正以其高度的示范效应和战略意义备受关注。展望到2030年,统领2.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发展,为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
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并无先例可循,13亿人的现代化进程也注定复杂,《规划》如何在这场伟大进军中提供方向,甚至标准和路径?一幅极具探索性和先导性的“路线图”,到底怎样描绘?《规划》由来及制定始末,引人注目。
在市发改委副主任夏卫军看来,理解《规划》的出台背景,先要重温我国的“三步走”战略。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确定为国家总体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前两步的战略目标胜利实现后,更为漫长和艰巨的“第三步”如何走?尤需边走边探索。《规划》顺应了这一要求。
某种程度上,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前列的苏南,为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实属历史的合理选择。不过,历史必然常有偶然构成。
让时光倒流到2011年12月19日。这一天,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江苏。在向总理汇报工作时,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在苏南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构想。“温总理当时没有表态,过了一晚上,他对省领导说,我想的比你们想的还要大,‘整个苏南地区应该搞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规划’。”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钱志俊说,温总理的意见成为整个《规划》的智慧源头。
总理回京,省委、省政府开始构想苏南地区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2012年1月19日,省长李学勇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听取苏南规划前期工作准备情况的汇报。2月7日,省政府召开了苏南规划前期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苏南五市主要领导悉数参加。常务副省长李云峰对苏南规划前期工作作出明确部署,同时启动了省重大课题研究工作。
钱志俊回忆,虽然当初苏南整体规划的具体名称未定,但是现代化的方向已基本清楚。而鉴于现代化建设无例可循,因此前期工作更侧重于课题研究。按照省里提出的课题方向,我市很快确定了自己的14项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透过这些课题,立足先行先试、重在争取政策、突出自主创新,规划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生态环保宜居示范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等规划的目的、原则和重点,也逐渐明晰。而这些便是后来《规划》的“底图”。
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开始介入苏南整体规划的制定。7月初,国家发改委召集30个部委,组成近百人的联合调研组来苏调研。调研深入而严谨,5天之中奔赴苏南五市的28个县市区,考察了129个项目点,召开了35场座谈会。调研所获以及各市上报的课题研究成果,成为后来《规划》起草的重要依据。
然而,毕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索型规划,毕竟涉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起草可谓数易其稿。这年11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征求意见稿》出炉,起草组要同时征求江苏省和34个部委的意见。
夏卫军说,《规划》的起草及后期的修改过程,其实也是苏南各市自我推介和自我设计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具有“博弈”意味。“哪个市的具体项目、相关战略写进了《规划》,后期落实就可能有政策的引导支持。”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朱晓明先后多次带队赴国家发改委汇报、协调,全市相关部门也加强了与对应国家部委的沟通。
事后证明,镇江的自我推介和设计卓有成效。《规划》定稿后,明确提出对镇江支持的事项有50多处。“一些本来可能删掉的得以保留,一些开始没有的加了进去。”夏卫军举例,《规划》提到的“选择镇江等条件适宜地区开展通用航空政策试点”,原本没有“镇江等”;如今写进了“镇江”,意义非同小可。
今年1月,《规划》送审稿送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再次征求各部委意见。4月25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规划》。美丽苏南的“路线图”,自此举世瞩目。镇江的发展也迎来一次极其重要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