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系列解读之五
“发力起跑线 聚焦特色化”
遥望2020年甚至2030年,苏南现代化到底何等景象?这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下称《规划》)中,最能提供答案的,可能是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透过抽象但直观的数字,未来苏南地区的现代化生活,可以被准确定位和清晰呈现。市统计局局长殷国兴说,虽然幸福生活往往难以言明,但围绕《规划》构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恰恰瞄准的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受。
上个月底,《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试行)正式发布。相对“2011年版”,修订后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有诸多变化,更加科学完善。而修订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全面对接《规划》的相关指标体系;通过具体修订内容,正可以有效解读《规划》。
殷国兴介绍,“2011年版”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共有四大类30项44个指标,新指标体系除替换了4个指标外,新增了10个指标,提升了22个指标,最终形成五大类30项53个指标。整个变化突出了“四个体现”特色:体现更高水平,体现民生幸福,体现群众认可,体现实事求是。
“更高水平”一目了然。较之旧版,新指标体系有22个指标提升了目标值,且不少提升幅度很大。以人均GDP为例,新的指标体系设定,到2020年苏南地区的人均GDP为18万元(与《规划》设定的指标值相同)。由此分解指标,到2015年区域人均GDP约为13万元,而旧版设定的目标值仅为10万元。两相比较提高了30%。同时,研发经费支出GDP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等指标值的提升,更从经济增长质量层面,体现了现代化的更高水平。
对比新旧指标体系,变化更指向了民生幸福和群众认可。在新增的10个指标中,至少有7个指标和民生改善有关,如居民体质合格率、康居乡村建设达标率。提升的22个指标中,也有过半指标直接关乎百姓生活,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等。
殷国兴分析,现代化苏南的幸福生活可观可感,是新指标体系追求的一大目标。在新指标体系中,新增了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这一指标直接针对民间所谓的“被增长”问题。按照统计规律,既有的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数值,一般会有40%的居民达到或超过。而新指标体系要求苏南的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不低于50%,旨在提高百姓的感受认同度。
完成50%的达标人口比例,一方面要提高收入的绝对值,另一方面势必要缩小收入差距。殷国兴认为,这是实现《规划》提出的“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到60%以上”目标的有效抓手。
新指标体系按照分类指导、差别考核原则,还调整了监测评价方法。新评价标准为“7、8、9”,即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不低于70%,单个指标完成程度不低于80%,综合指标得分不低于90分。三个条件相互制衡,需同时满足。殷国兴认为,这恰恰说明现代化建设更注重“百姓点头”。
建设“更高水平”的苏南现代化,镇江是否应有信心?按照新指标体系,统计部门对我市的相关指标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53个指标中,近两成指标目前就已达到或接近2020年的目标值,属于优势指标;六成多指标达标程度,按照既有发展速度,可以如期达标;另外近两成则为难点指标。
“从分析结果看,镇江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基础、有条件,不过也有挑战,我们应该坚定信心,‘抓两头,促中间’。”殷国兴说,镇江在生态文明、社会保障等领域有自身优势,绿化水平、三大保险覆盖率等指标已经提前达标。对这些优势指标要巩固提高,防止反弹。
但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等方面,有些指标达标有较大困难,如人均GDP2015年要达到13万元,年均增幅就需17.5%,而前5年我市GDP年均增幅仅13%。为此对难点指标要抓突破,倒排进度超序时推进。而对于超六成的中间指标,则要能快则快,争取提前达标、按时全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