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
以“质量指标保五争先、增幅指标保六争先、总量指标力争前移”为总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GDP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达42%;农业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超83分。
——工业增加值完成超1670亿元,增长17%;工业销售收入完成7140亿元,增长20%;工业投资完成超1090亿元,增长24%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增长4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0%以上。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45%;服务业投资完成超760亿元,增长24%以上。
——农业增加值完成超120亿元,增长5%;高效设施农业比重达16%;新增入社农户超2万户,入社率达80%。
二、重点任务
2013年产业升级行动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一)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工程
1. 加快创建国家级载体。切实做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的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力争创建成功。支持丹阳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 进一步突出政策导向。出台《关于推进重点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财税分成、利益共享的产业集聚机制,推进产业集聚区空间优化。3. 大力提升开发区产业集聚度。开发区产业集中度达60%以上,开发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力争达55%,开发区实到外资占比力争达80%以上。4. 积极推进产城融合。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和培育9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力争培育形成10家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推进5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争创1家省级服务业示范区,建设30家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6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二)重大项目带动工程
1. 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推进200个、总投资3438亿元的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当年完成投资652亿元,突出抓好118个、总投资3046亿元的10亿元以上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75亿元。2. 进一步完善大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和完善每月调度、双月观摩、季度督察、年度考核等推进机制,创新服务举措,着力破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建立一套从前期准备到竣工投产的“一条龙”的项目服务推进制度,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提高项目年度竣工率。3. 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工作。突出抓好100个在手在谈的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工作,力争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达产、早生效,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调整机制。
(三)改革开放深化工程
1.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全省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建工作。2.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每万人劳动力研发人数和发明专利拥有量。3. 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培育国际化企业、集聚国际化人才、建设国际化城市为发展目标,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加快发展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贸易,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出口总额增长8%,力争15%。4. 狠抓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引进战略资本,吸纳增量投入,促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重点推进索普、恒顺等大型企业的改革重组工作。5. 强势推进企业上市。加快现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确保上报国家证监会6家以上,力争10家。
(四)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1.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低碳产业,着力构建低碳生产模式,大力鼓励和推进中水回用,积极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2.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园区集中供热供气,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确保3.5%以上,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各项减排任务。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重点行业,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确保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0家。4. 全面实施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严格化工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化工企业进入集中区,全面启动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化工企业提档升级,年度关闭不符合相关政策和要求企业60家以上。
(五)产品市场开拓工程
1.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对本地新产品提倡政府首购,同时制定我市政府采购产品指导目录,对于列入目录的产品予以优先采购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应用。2. 大力实施品牌与质量发展战略。自主品牌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20件、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50项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农产品认证118个。3. 狠抓新增长点培育工作。重点抓好36个5亿元以上工业新增长点培育和市场开拓工作。4.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扶持力度。鼓励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数字企业,新增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2个。5. 加强规模企业培育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强各类产品公共营销平台建设,年度力争新增百亿企业2家,工业规模以上企业300家,服务业限上企业200家。
(六)招商选资突破工程 1. 强攻百亿元项目招引。强力推动各辖市区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龙头型、基地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全覆盖,形成“百亿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格局。2. 细化落实年度招商选资目标。不断提高招商选资质量,突出产业类和外资类项目招商,坚决不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项目,全年实到外资、引进央企投资、利用市外民资分别达到30亿美元、100亿元、360亿元以上。3. 进一步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一线专业招商人员实现倍增,达800名以上,通过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招商水平。4.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以规划招商、平台招商、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为重要手段,把综合性招商、专业性招商和小分队招商有机结合起来,全年组织规模较大的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招商活动8场。
(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工程
1. 制定出台《镇江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南》。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打造成我市的优势主导产业。2. 加大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推进42个1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当年完成投资165亿元。3.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增长40%;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30亿元以上,增长40%;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增长30%;航空航天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以上,增长40%。
(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
1. 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千企升级行动计划”, 加快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特种金属三大主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推进建材、轻工、纺织、造纸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推进眼镜、工程电气、五金工具、轴承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2. 积极推进千亿级建筑业发展。建筑业总产值力争突破600亿元,增长25%以上,新增一级资质企业5家,二级资质企业10家。3.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建设,力争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到7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到40%。
(九)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工程
1. 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现代商贸、商务金融、软件信息和科技服务等六大产业,逐步将现代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服务业主导产业。其中,现代旅游业实现营业收入630亿元,增长40%;现代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增长25%;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0亿元,增长30%。2. 增强项目支撑。重点推进70个服务业重大产业类项目,确保年度投资250亿元左右,力争年底建成一批支撑和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3. 提升服务业品牌。重点推动60家服务业规模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业态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做大做强,力争2家企业进入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争创1家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4. 强化发展引导。研究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优质资源向服务业重点产业、项目、集聚区和企业倾斜;科学编制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规划,合理引导服务业科学布局和集约发展。
(十)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 1. 做强五大特色产业。坚持高效、特色、精优、生态农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应时鲜果、特种养殖、花卉苗木以及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2013年全市农业产业实现产值700亿元。2. 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按月调度所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依托五大产业,每个产业选择2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尽快使10家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产业的核心力量,1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产业的重要支撑。3. 加快推进园区升级。强化园区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监测考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批设施水平高、研发能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园区,新建成农业园区面积5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