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题新闻  >   本地专题

创新: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市政协七届二次常委会议侧记

发布时间:2013-01-05 17:06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市六次党代会既定的目标,也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优先、创新驱动”战略,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去年5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城市工作,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高层次院士专家咨询会、发布实施方案、制定考评体系,大力推动各项试点工作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全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五位,第八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今年5月又获得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称号。

        创新型城市建设也是市政协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近期,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调研。10月23日,市政协召开七届二次常委会议,围绕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专题协商。

        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晓明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讲话,她指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坚持以思维创新为先导,大力推进各级各层和全社会的思想解放,积极倡导求异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和甘冒风险、勇于创业的理念,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激励成功、善待挫折、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成为创新能力的源泉和核心;必须坚持以人才创新为根本,发挥好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高地,大力实施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必须坚持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推进利益机制创新、载体建设机制创新和政府服务创新,为创新活动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市政协主席李国忠主持会议并在会议结束之前讲话,他说,当前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已具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创新型城市,顾名思义就是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创新。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做到三个并重,制造业创新与服务业创新并重,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都要来一次新的“革命”;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各种制约创新的制度障碍,更好地激活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产业创新与文化创新并重,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三创”精神,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10名委员分别作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大家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讨论,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抓住关键  突出主体

        企业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肖翀宇委员认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和效能的提高。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高其运行效能,除了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强意识、健全机构、重视人才、科学管理、严格考核外,同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此,他建议政府部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健全各类研发机构,巩固和壮大已建研发机构,使企业研发机构真正成为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引擎。建议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新认定的研发机构(平台)和已认定但未获得过奖励、且经过复评成绩优良的研发机构(平台)予以资金支持。同时,对国家级的研发机构(平台)给予税费减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和管理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向上争取并认真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切实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各方切实努力,使企业研发机构做到场地落实、人员落实和资金落实,开展富有成效的实质性研发活动。政协丹阳市委员会在发言中也提到,要引导传统特色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强化对关键技术的攻坚扶持,加强新产品研发,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合作  培育人才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任务。朱伟兴委员建议坚持“三个导向”,促进产学研发展。一是坚持高校科研需求导向。引导高校科技工作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研发,与企业合作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二是坚持应用研究导向。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将产业关键技术与重点项目汇编成册提供给高校,使高校科技研发和技术成果及时有效地对接重点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引导高校承担市县及企事业单位的横向应用项目。三是坚持改革评价机制导向。积极引导高校调整科技工作和科研人员评价体系,并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改革,激励高校教师开展应用研究,服务企业创新需求。

        “转型升级,科技为先;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孙安委员在发言中这样说。他建议,完善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元投入机制,确立“人才优先”的战略定位。强化“以用为本”的引才导向,大力引进产业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力求引进一个成功一个。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的理念,激励国内外产业领军型人才来我市从事兼职、咨询、讲学和科研等活动,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或投资兴业。完善促进产业领军型人才加快成长的政策措施,建立专门服务机构为产业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加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产业领军人才在我市安心生活、称心工作、专心发展、潜心提升的生根环境。

        完善载体  搭好平台

        创新创业载体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和支撑。王祥义委员建议,以创建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加强对全市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布局,着力推进各区域在产业方向、土地供应、配套建设、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等方面实现差异化发展,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行为活跃、品牌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园区,使镇江成为苏南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引擎之一,把镇江打造成人文历史、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三元良性互动、宜居宜业的创新型城市。

        张钊委员提出,针对产业特点,统筹规划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定位,梳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统筹规划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明确总体目标、发展方向和布局重点,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建设一批规模大且具有产业特色和优势的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通过政府引导,进一步探索科技创新平台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促进科研资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作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平台具有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但社会效益明显等诸多特点,在平台建设初期,特别是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企业创新主体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保障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  创新融资

        创新创业的制约瓶颈往往不是技术,而是资金。孙中良委员在发言中说,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发展,出台了有关创投、风投、科技贷款及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维权托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些创新实践在全国或全省领先,科技金融发展初步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有力促进了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推进我市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他建议对我市科技型企业采取分类融资指导的措施。具体而言:对大型工业类科技型企业以直接融资引导方式为主,间接融资引导方式为辅;对中型科技型企业以间接融资引导方式为主,直接融资引导方式为辅;对小型科技型企业以间接融资引导方式为主,辅之以相应的政府补贴等手段,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促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季平委员认为,一个地区要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就必须有一个活跃的风险投资产业的支持。当地的风险投资公司越多,越能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落户,促进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成长,两者呈正比关系。他建议做好科学家与资本家的对接,通过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向创投企业,引导创投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创新创业企业。引导创业投资深度介入“331计划”,领军人才引进初期就组织有关创投机构介入,方便创投机构能够更早地了解引进项目,推进后续的投入和合作,让创业投资成为加快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大力扶持  营造氛围

        创新型城市建设离不开政策支持。王剑委员认为,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强化科技投入,对加快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至关重要。镇江在13个省辖市中,地域最小、人口最少,我们在科技投入上,主要应该比投入金额的占比。他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市、区县财政均要体现科技投入法定增长的要求。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与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基地建设。重视公益性行业科研能力建设,建立对公益性行业科研的稳定支持机制。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引导和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税收激励方面,落实好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政策落实工作体系,帮助企业用好各种鼓励创新的政策。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

        邹家生委员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建议,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推动城市创新产业。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和考核,增强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建立并完善我市知识产权状况的白皮书定期发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营造推进知识产权工作的良好氛围。相关部门应严格执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

        (朱雁)

来源:镇江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费菲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内容页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