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不过是漫长发展历程中短暂的一瞬。但每个昨天和今天的一瞬都会给明天埋下伏笔。
这,或许就是2012年镇江蓄势而为、转型待发的用意所在:让未来的镇江发展质态更优,转型后劲更足。
从怀疑到实现,信心更坚定
“把这些照片串起来播放,就像一本本项目变迁连环画,很有趣。”正在电脑前整理数千张照片的于汇文,颇有几分自豪。
他所供职的南徐新城区建设指挥部综合处,已因职能的累加,上半年加进“市村庄环境整治办公室”的工作,下半年又承担起“市‘7+1’旧城改造指挥部”的职能。大量统计、调查、文字、图片的整理、归类事宜,等着他和同事们去完成。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才能定下心来整理他所记录的影像中的2012年。
其实,在他和同事们看来,似乎已经没了“跨年”的概念:最近一个多月和接下来的许多个月里,这个“三位一体”的部门,要为位列年度重点城建项目之一的体育会展中心收好尾,也要继续推进全市数百个村庄的环境整治,还要为明年实质推进的“7+1”旧城改造开好头。
2012年,对包括于汇文在内的众多城建人意义非凡——从5月中旬明确目标,到12月下旬全面竣工,他们要史无前例地在7个月内完成总投资超过157亿元的20项重点城建项目。
“太难了吧!”这是当初于汇文的实际想法,“要知道,当时的要素制约很大。就拿体育会展中心来说,越到后面的工作,越是难啃的骨头。”
而后的200多天,于汇文的感受,随着体育会展中心从框架建成到整体基本完工、从内墙粉刷到立面红蓝彩带的装配而改变,随着一个个乡村的环境整治出新成果而改变,“虽说难,但也都忙下来了”。
有了今年的“太难了”到“忙下来了”,谈到未来三年城建投资2700亿元的大目标,作为一名城建人,于汇文显得更有底气:相信能完成。
城建人的自信源于2012年目标的基本达成,也有来年工作业已提前启动的因素。
就在这个月,包括北湖花园、岗子下在内的许多旧城居民都看到了张贴公示的房屋征收通告,还有一些地块已经“拆”字上墙。明年起,他们的现居地将被重新规划设计。再过几年,金融集聚区、凤凰文化广场等名称,将成为这些地方的新代号。
从思路到空间,蓄力更充沛
城市建设的实际进展,只是2012年镇江发展全面提速的一个表征。统计数据清晰地表明:1—11月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基本进入全省前六。
虽然至今仍有市民网上发帖怀疑宏大城建计划能否如期实现,但更多人从2012年的镇江发展实践,以及决策层的若干次传递出的决心中,看到并寄予未来巨大期望。
这份期许并非凭空遐想。就在今年四季度,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各地各部门继续强调“奋战四季度、增幅进前六”工作要求的同时,多次率队进入基层调研,广纳各界发展良策、谋划未来发展之路。引起市民较大反响之一的,是市委、市政府就“产业集中、集聚、集约”这一专题进行的实地调研,并计划出台覆盖全市的指导性政策。
此举,被一些网友称为“找准了镇江产业发展的症结”,也被一些业界人士视作是“一次集中补课”。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晰地认知到镇江产业发展困局所在:市域面积全省最小,土地、环境要素已成发展最大制约;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崛起偏慢;同一产业存在遍地开花的散乱现实,缺少核心大型龙头企业;支柱产业产业链不够完善、不够延伸……
而所有先进地区的发展实践都一再证明,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经之路,只有集中、集聚、集约,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企业转移、产业转型,进而促发各大主导产业聚合效应的产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尝过粗放之苦的镇江,确实亟须拓展发展思路,理顺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整合发展资源,确实亟须从思维到空间再到行动的全面蓄势。
可喜的是,改变正在发生。
思路上,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一边学习兄弟城市的长处,一边请来国内知名专家为未来发展规划。“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考”“现代化思路”的要求正在逐步成为实践的指针。
体制上,成立多年来想做而未成的“三山”景区管委会,一体化管理“三山”国家5A级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发展。升格市旅委会,由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统筹全市旅游业发展,并明确要强化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市场开拓和载体建设,全面提升镇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调整市规划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外聘67位专家委员,明确市规委会是城乡规划决策机构,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性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重要地段景观设计等在内的所有规划,必须经过市规委会审查通过。
空间上,结合未来三年城市建设总体谋划,开展“7+1”旧城改造和新地块开发,为包括南山生态科技试验区、镇江大学城在内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奠定基础。借助丹徒区世业洲、句容市茅山湖齐获省级旅游度假区东风,全面推进两大板块旅游产业发展。
可以说,2012年是镇江边加紧发展,边为将来“腾笼换凤”储备能量的一年。
而蓄势不止于此。
从现实到未来,步伐更坚实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为了加快镇江产业振兴步伐,推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金引银、招高引新的“四招四引”工作,以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在业已实际投资的项目基础上,我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携手央企、共谋发展”恳谈会,现场即成功签约项目32个,投资总额1002.85亿元。组团赴台展开经贸交流,推出总投资额约52亿美元的49个项目,仅一周就已签约项目5个,投资总额22.16亿美元。与国内外文化产业投资单位签订总额近170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23个。
所有这些项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几乎都是新兴产业项目。可以想见,未来几年,镇江人将记住这些项目,并因这些项目的落户,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税收入。而镇江的产业经济,也将以这些项目为支撑,获得不竭的发展原动力。
面对现实存在并不断增加的区域竞争压力,面对镇江人更为迫切的发展诉求和幸福愿景,没有运筹帷幄的冷静思考,没有对全局的宏观准确把握,没有经过一段时间和一定总量的积淀,就随时可能遭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随时可能导致微观发展的“跑偏”,也更谈不上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动态平衡的实现。
当然,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
大到一座城市整体形象的改善,小到一个现代产业项目的投产达效,都如一个婴孩的成长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可能,今年,甚至明年,镇江还会像个大工地、大工厂,但在科学性、前瞻性都很强的规划指引下,这一定不会是永远的景象。
试想,如果为了统计数据“漂亮”,镇江手松一松,让投资大但污染也大的项目频繁上马,或者继续见缝插针地开发小区域、小地块,又或者任由固有工作状态延续下去,未来的镇江又怎能“令人向往”。
历史的车辙留印,未来的发展大势,均已明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惟一路径。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唯有回顾和总结过去的成败得失,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更好的扬长避短——
2012年,镇江发展的激情已经燃起,争先的态势已然显现。
2012年,镇江发展的创新意识更强,变革的脚步不断加快。
2012年,镇江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近。
2012年,镇江正是因为践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实现在蓄势中转型,为转型而蓄势。
2013年,镇江人要做的,就是以更果敢、更高效的执行力,落实好每一个科学发展任务,让此前积蓄的势能化为转型升级的动能,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打造“山水花园城市”的关键年份喷薄而出。 (崔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