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江南学校小记者 焦山碑林撷墨香

发布时间:2014-09-12 15:47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版策划 陈俊生 张琪 张凤春 本版摄影 李锐
        焦山碑林之行

        江南学校八(15)班 闫知心

        又一次踏入那江中浮玉,不由感慨,果真是一明珠。滔滔江水如“大江东去”一般的豪迈,乐哉乐哉。

        踏上焦山,直奔碑林,听导游说是中国第三大石碑林。进了那圆形的拱门,一入眼就是一2米左右的石碑,这造型还不错,只见那石碑立在赑屃身上,密密的娟秀的楷书刻满整个石碑。说是一位有名的道士死后弟子为他做的,弟子的名字刻在了背面,也为之震撼,再也不敢瞧不起古人的智慧了。

        从那间屋子的后门走出去,看到了乾隆皇帝所留下的诗词,好奇凑上前去,还可以看到祥云和龙身,不愧为一朝皇帝,可以找到匠工做出如斯美丽精致的东西。

        再往下走也没有什么新奇的了,看到的字虽美丽,但都读不懂。几幅石画也雕得不错,只是和那些名家画出的画相比也略逊色了些。路过米芾的书法,也驻足了一会,欣赏着那足以以假乱真的书画,笑笑,原来造假不是现代才兴起的啊。

        继续跟着队伍走,偶然发现四处不像之前那样枯败,在深秋却能保留满园绿色,打听了下原来是到了“瘗鹤铭”石碑所在地。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享誉中外。这也算是被评为全国第三大碑林的一个理由吧。不知不觉中对焦山的好感又加深了一层。

        离开了那块美玉,却依然记得那碑林,那份属于中国文化的博大。

        宝墨轩之行

        江南学校八(15)班 蔡佳蓓

        焦山,是每一个镇江人所熟知的,她位于长江中央,素有“江中浮玉”的美称。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焦山碑林。焦山碑林是宋朝建立的,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到了1962年,才正式成立了碑林博物馆。

        在陈列馆中,我们见到了江苏省境内最大的完整的墓碑——魏法师碑。它于初唐年间所刻。碑上的内容清晰,便于考古学家们研究唐朝道家的历史,有历史文字考证价值。碑上的书法十分精美,所用的字体是小楷,结字疏朗,方正有致,用笔沉着厚重,被称为“初唐妙品”。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乾隆的御碑前。这是清朝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时所做的作品。只见碑周围刻着九龙戏珠图,图案精致细腻,堪称极品雕刻。

        后来,我们穿过长廊,长廊的墙壁上都是近千年来文人墨客所写、所画的作品。那里有乾隆的《海门东望接扶桑》和他所画的梅花、牡丹等。

        我们来到了一个屋子里,中央陈放着宋代米芾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仿的可谓是能以假乱真,而碑的背面是米芾的草书原稿。

        我们穿过假山,来到了焦山的镇山之宝——瘗鹤铭前。它是摩崖石刻,一个书法家,家养的鹤死了,埋了并写了铭文。瘗鹤铭的作者运用了三种字体:小篆、草书以及未成形的小楷。他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只写下了自己的笔名:山徽君。

        天色渐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宝墨轩。

        焦山之碑林

        江南学校八(13)班 刘江林

        怀揣着那份期待,我们下船走了几步路便来到了碑林门口。

        从导游姐姐那里我了解到这里的许多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焦山早在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就修建了宝墨轩收藏了碑刻,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焦山最早的石刻源于六朝的著名的摩崖石刻,被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展厅,一座约2.5米,宽约0.5米的石碑映入了我的眼帘,据说这座石碑是一个道士逝去后,他的徒弟为了纪念他所建的一个石碑。一眼望去它的正面工整有序的行书,记载着道士生平,石碑的反面则是用楷书写满了道士的徒弟的名字,那密密麻麻的字约有一千号人。

        往里走,穿过一条曲折的走廊,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石碑的碑身两侧刻着两条活灵活现的龙,这座石碑是由乾隆帝御赐并且亲自书写的,在当时可算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呢!这座石碑正反两面几乎没有一道裂痕,更谈不上什么字迹不清晰,堪称完美无瑕。

        经过一片竹林我们来到了远近闻名的《瘗鹤铭》,展馆的正中摆放着几幅石碑,远远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走近一瞧别有一番历史风味。

        时间过得很快,当我们乘船回来的时候,我坐在椅子上心里一阵荡漾……

        焦山碑林游记

        江南学校八(16)班 殷舒琦

        那天下午,我们来到了焦山碑林。碑林的大门不太大,我怀着好奇的心理踏入了大门,来到了第一个展馆。

        “哇——”我进入展馆后心里不禁赞叹着。这是一个又高又宽的碑。导游说,这座碑的名字叫“魏法师碑”。是古时一个姓魏的道士死后,他的914个弟子为他做了一个碑,并在上面刻上法师一生的经历,在碑身后刻着914个弟子的名字。碑身上的字,一笔一画都刻得十分精细,让来欣赏字的人赞叹不绝。

        接着,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展馆。里面陈列着许多碑。导游带领我们参观一个碑,碑上刻着一幅地图,导游解释说,这是刻给地方学子学中国地理用的。

        之后我们来到了“瘗鹤铭”, 这也是焦山碑林的“镇馆之宝”,署名“华阳真逸”撰。导游说,“瘗鹤铭”原在焦山西麓瘗鹤岩下,常被水浪冲击,后崩坠江中,古人只打捞上来5块残石,现在放置于焦山西南观音庵。全文原有 178字,现只剩92字。我感到十分惋惜,开始欣赏那5块残石上的字,作者的一撇一捺都写得十分工整,导游还说,作者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写的时候即兴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至今没有人能知道这字到底是谁写的。我十分惊讶,几块石头也有这么悠久的历史。

        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离开了焦山碑林。焦山碑林真是镇江历史的一颗璀璨明珠!

        焦山碑林纪行

        江南学校八(15)班 曹悦

        那天下午,我们小记者兴致勃勃地跟随老师来到了焦山碑林,接下来就是王导游向我们介绍了。

        焦山碑林收藏了近千块石碑。 刚迈进由汉白玉砌成的大门,就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遒劲有力的棕色枝干缠绕着白色的墙柱,一些淡紫色的花朵点缀在枝头,微风吹过,花朵飘落在我的脸上、手上,有些凉,更多的却是它带给你的柔。向前走,跨入门槛,王导就向我们介绍了一块非常高的石碑,仔细一看简介,这原来名叫魏法师碑,是为死去的唐代道士撰写的,正反面都是小楷,反面写了他914位弟子的名字,但时光的消逝使我看不清上面的字了,向下看去,它的底座像一只乌龟,王导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向我们解释说这不叫乌龟底座,叫做赑屃,我尴尬地笑了笑。这石碑还被誉为“初唐妙品”,一是因为它的内容很珍贵,二则是因为它上面的书法很漂亮。

        到了一个圆拱门,一条石径铺向了瘗鹤铭,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带着宠物仙鹤来游焦山,结果这只鹤一到焦山就死了,那人很悲伤,为了纪念他的鹤就写下了瘗鹤铭。王导还向我们介绍了瘗鹤铭的内容特征和拓本等,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晚霞来临,我们不得不踏向了回家的路,我依依不舍的看着焦山,默默地说了声再见!

        游焦山碑林

        江南学校八(15)班 朱思捷

        盈盈水光映山色,脉脉流水送过人;飞鸟轻掠过青天,赤鲤悄点起潋滟。我们漫步于焦山碑林,周围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门洞以及石碑,我们先进入了右边的门,门口的一块巨大石碑让我为之一震,导游介绍说这块碑名为“魏法师碑”,是唐朝一位姓魏的法师死去,他的徒弟们为他所刻的,这块碑十分壮观,雕工也十分精细,被后人称作“初唐妙笔”。

        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庭院,院中央竖着一块扁平的石碑,凑近一看,是清代的乾隆皇帝在第五次下江南时所书,碑的周围盘着九条龙,这就是著名的“九龙戏珠图”。

        接下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参观了许多有名的石碑,有宋代的禹迹图,有米芾仿写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瘗鹤铭了。瘗鹤铭是在东晋时期,一个人带着仙鹤来焦山游玩,可不幸的是仙鹤刚到焦山就死去了,这个人便写下瘗鹤铭来纪念死去的仙鹤,作者为了隐藏身份,只署名为“山徽君”。 后来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现在镇江所保留的只有一部分,而一些碎片在2008年的大捕捞后被送往北京。

        有时候,一缕斜阳的幻影都是如此让人沉醉其中。凉风阵阵,书页翻动,到了离开的时候了。这次的焦山碑林之行让我领略到了历史的风采,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再游焦山!

        焦山纪行

        江南学校八(13)班 袁泉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去焦山参观碑林。

        沿着墙壁镶满碑文的长廊走下去,看到布满刮痕的碑上一个个唐代、宋代的标识我们不由感受到焦山真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我们走到了一个庭院中,导游介绍说,这庭中,只摆放了一块碑,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瘗鹤铭》。

        据说《瘗鹤铭》是一个很喜爱仙鹤的读书人在自己养的仙鹤病死后所作,至于那个读书人是谁?这便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有人说是梁代陶弘景,有人说是王羲之,每一个说法都能体现出它的久远来,而我们眼前的《瘗鹤铭》,却不是精美的雕刻,而是好几块破碎的石头,镶嵌在一块大石头上,中间已有不少剥落,而留下来的部分也只能隐隐看出字迹。

        导游说,瘗鹤铭的历史很悠久,经历也很坎坷,在昏暗的灯光下,它似乎仍然在散发着往日的光辉。在走出馆展厅的时候我还在思索:《瘗鹤铭》究竟因何而名扬天下呢?是因为悠久的历史?还是它曲折的经历?又或是它引出了一种新的字体?这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夕阳西下,我们坐船离开了焦山,而我们望着越来越远的焦山时,目光中已经多了几分敬畏,我们在这次旅行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魅力。

        (指导教师 张琪)

        焦山碑林

        江南学校八(13)班 贡雨柔

        或许你没有去过镇江,但你一定知道镇江的焦山;或许你没有去过焦山,但你一定知道碑林;或许你没有去过碑林,但你一定知道《瘗鹤铭》。焦山碑林是一个神圣而闻名中外的古迹。下面跟随我们小记者的脚步,一起来了解古文明“焦山碑林”吧!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到了碑林门口,一块大碑映入我的眼帘,这是什么?“这是魏法师碑”导游的一席话解开了我的谜题。“是唐朝的碑,却有着汉朝的风格,看这里有一个圆孔,这就是一个象征。”说着,导游向上指了指,我们的目光也随着向上,频频点头。

        在焦山,除了有王羲之留下的21个不同的“之”,一气呵成的《兰亭序》之外,还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黄庭坚誉为“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古代,一位圣人骑着仙鹤来焦山,不料,到了焦山,仙鹤就死了,所以圣人便写下了《瘗鹤铭》,却没有留下真实的姓名和身份。欧阳修和乾隆皇帝都认为,这个字非王羲之莫属,科学家还在考察中,说不定这是一个千古谜题了。

        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这次也不例外,我们坐在船上,回首着刚刚就近在眼前的碑林,心里无比惆怅,历史的长河永远都是找不到尽头的,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游焦山碑林

        江南学校八(16)班 卜煜娈

        小记者证号:151716002

        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这就是焦山,万里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的岛屿。

        据导游介绍,焦山自古以来有樵山、谯山、狮子山、双峰山、海门山、焦山等很多名称。我们此次活动主要是游览焦山碑林。

        刚进碑林的大门,映入眼帘的第一个碑便是“魏法师碑”了。这方《魏法师碑》碑首呈半圆形,上刻有螭龙4条,互相缠绕。碑首上有一个圆孔称之为“碑穿”,这就是汉碑的风格。碑穿上刻有“魏法师碑”四个篆字。碑座它好像是只大乌龟,但导游告诉我们,其实它叫赑屃。神话传说,龙生九子,形态各异。赑屃就是其中一位龙太子,它性情温厚,喜爱负重,于是龙王就让它驮碑负重。

        《瘗鹤铭》本刻于焦山石壁上。唐代失落长江中。北宋熙宁年间,修建运河,工人江中捞出一块断石,经辨认,此断石正是史书上记载坠落江中的《瘗鹤铭》的一部分。《瘗鹤铭》被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极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

        此次焦山碑林之行让我对焦山与碑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长了我的知识,拓宽了我的眼界,真的是不虚此行!

        焦山碑林一游

        江南学校八(15)班 贺锦宇

        冬天的焦山,我们跟随着导游进入了碑林陈列室,使人更感受到石刻的庄重与严肃,使浓浓的历史感深入人心。

        在第一个展厅,我们给一个巨作镇住了。《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高2.31米,宽0.83米,厚0.2米。碑石两面均有石刻文字,书法极为工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为“初唐妙品”。它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的初唐碑刻。

        接下来的一些石碑虽然也很重要,但却远不及重量级作品——《瘗鹤铭》重要了,历史上无数名家大师为它所折服。

        《瘗鹤铭》争议极多:唐人孙处元《润州经》认为系王羲之书,宋黄庭坚、苏舜钦等亦持此看法;因陶弘景曾自号华阳隐居,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即认为系陶弘景书,后附和此说者最多;欧阳修认为华阳真逸是顾况的道号;还有人认为是唐人王瓒所书;也有人觉其字同颜真卿《宋广平碑》接近,认为是颜真卿书。总之,各持己见,至今仍不能定论。

        此次活动,我认识到了镇江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魅力,收获颇多。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记者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