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亦师亦友风雨情

发布时间:2013-09-07 10:01  金山网 www.jsw.com.cn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亦师亦友风雨情

        镇江市人民检察院 刘荣清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位老师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感念在怀,而我最敬爱的老师是我高中的班主任何旦老师。

        我是1963年进入大港中学高中部学习的。当年的何老师年仅22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年轻俊朗,沉稳敦厚,更像是一位兄长,使我们一下子拉近了心理距离。此后整个三年的高中阶段,他作为我们的班主任,与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何老师教我们语文,他虽然从教时间不长,但语文功底并不浅。在他的教导下,我们的读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成为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财富。我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何老师的教诲更是密不可分。

        记得我们第一堂作文课的作文题目是“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在作文中,我抒发了学好知识将来献身科学建设祖国的理想和情怀。我的作文被何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讲,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激发了我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在何老师的鼓励下,我不仅认真学好每一门功课,而且注重扩大知识面,课外还钻研辅导读物和学术刊物,因而我门门功课成绩优秀,一直保持到高中毕业。当时,在政治思想领域,强调“政治挂帅”,学生要“又红又专”,刻苦学习不免有“只专不红”之嫌。同时,中学生还必须“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扎根农村、做社会主义新农民被大力提倡,积极准备考大学被认为是想“成名成家”而受到非议。我一度思想上也陷入了彷徨,对于要不要刻苦学习、为什么而学习产生了疑问。何老师针对我的困惑,向我们推荐了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为革命而学习”,使我受到很大启发。经过认真思索,我写了一篇“两部发动机”的文章,认为学习的动力有两种,一是为革命而学习,一是为个人成名成家而学习,我们应当开足革命的发动机,学好知识,报效祖国。文章受到了何老师的赞赏,并向校领导推荐,在全校产生了较大反响。在何老师的引导下,我没有放松学习,以后无论是军旅生涯还是到司法部门工作,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都使我受益匪浅。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何老师因为鼓励走“白专道路”,培养“修正主义的黑苗子”而遭到了无情的批判,身心受到很大摧残。

        何老师治学严谨,但并不墨守成规。为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他从高二开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在校领导支持下,确定我们班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县文教局教研室也派人来蹲点指导。以何老师的语文课为示范,课堂上一改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的做法,而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掌握知识。这样就培养了我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班上出现了善于思考、敢于争辩的生动局面。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了,而且思想觉悟、学业成绩、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引起了领导机关的重视,镇江专署文教处和县文教局组织教改工作组来校协助总结教改经验。1966年3月,省教育厅决定港中为江苏省农村全日制中学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省教育厅一位副处长来校蹲点指导。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狂潮波及学校,教改试点工作被迫中断。

        何老师作为我们的班主任,不仅传授学业,而且对每一位同学的成长都倾注了满腔热情。他虽然出身于城市知识分子家庭,但和我们这些农家子女却毫无隔膜,是良师,更是益友,引导我们正确走好人生路。对于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何老师更多了一份关心,勉励他们放下包袱,积极争取进步。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他尽其所能帮助解决。有些同学个性比较张扬,甚至有点“桀骜不驯”,他总是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因此,我们班总是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人心凝聚的气氛。

        在离校以后的几十年漫长岁月里,虽然何老师和同学们各自的命运都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变化,但这种凝聚力和纯真的友情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在不断巩固和延续,何老师始终关注着我们每一位同学,我们也与何老师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和交往,听取他的指点和教诲。这种绵绵友情,历经人生的风雨和沧桑,经过岁月的磨砺而显得愈加珍贵。我们都为有何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而感到幸运和自豪。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小记者
分享到:

金山论坛】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